風評:經濟「雙颱效應」的虛實

2020-08-28 07:30

? 人氣

工總說的經濟「雙颱效應」中,中美貿易科技戰是影響更長且深遠的因素。(資料照片,美聯社)

工總說的經濟「雙颱效應」中,中美貿易科技戰是影響更長且深遠的因素。(資料照片,美聯社)

全國工業總會日前發布「2020年工總白皮書」,除了提出諸多對政府的建言外,工總提到對經濟的「雙颱效應」衝擊的憂慮,是值得關切;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雙颱」其實成因及長短期影響截然不同,該以不同的方式面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工總所謂的「雙颱效應」是指「美中貿易科技戰」與「新冠肺炎疫情」,工總形容這兩件事宛如盤踞在台灣上空的兩個熱帶氣旋,兩者交互拉鋸影響,形成的「雙颱效應」,也使產業憂心。工總用「雙颱效應」來比喻現在台灣─其實也是全球─經濟面臨的變數與影響,確實非常的傳神,但這個雙颱對台灣的影響正負不同、長短期效應也有異,因此更要份外注意。

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當然是無庸置疑的就是鉅大的負面衝擊,即使有出現零星的「正面影響」(如口罩、醫療相關產業的利益),也抵不過幾近全面性的負面影響,看看全球經濟一口氣被打趴到幾近史無前例的衰退、各國單季二位數衰退,就知道其遠超過金融海嘯的殺傷力。

至於中美貿易科技戰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則是更微妙、利弊也更難測,因為往往是利中帶弊或弊中帶利。關稅戰時,許多台商供應鏈分散生產線,台灣與東南亞都是其選擇的落腳處,對台灣的投資有助益;當美國在去中化時,台灣也有轉單效應,出口美國的比重因所上升。但台灣的部份供應鏈也在中美大戰中受傷,不論是中國本地廠商的崛起、或是台灣廠商受限不能出貨的衝擊,都對台灣廠商有傷。

不過,短期看當然是新冠疫情影響遠大於中美貿易科技戰,但拉長時間來看時,影響大小就反過來了。

新冠疫情帶來的封鎖幾乎是讓所有經濟活動窒息,對經濟衝擊會有多大,每個人都看到,不必多說;不少專家預測今年秋冬可能會再有一波流行,屆時對經濟可能會再有一次衝擊波。然後呢?

如果「夠幸運」的話,各國在明年研發出疫苗後,疫情當然就能逐漸消退、不再肆虐;糟糕一點的情況,也許就逐漸流感化、終而演變成群體免疫而消失。至少目前尚無任何專家認為新冠疫情要肆虐全球經濟多年、甚至10年之久。工商界一直要求政府再紓困、加大紓困力道,有沒有道理,是該再想想。

但中美貿易科技戰,幾乎無人認為短期可落幕,即使發起貿易戰的川普未能連任,也無人認為拜登當選就會結束中美貿易科技戰─頂多就是拜登的「打法」、粗魯與精細程度與川普不一樣罷了。不少專家是將兩國的糾紛定位在「兩國全球霸權之爭」,因此普遍的預測是中美之間的糾葛會持續多年、甚至10年難了,大概就是一路「打打和和」。

在解析與防範這個雙颱效應時,就要特別注意其間的差異。台灣與中美經貿與產業關係是密不可分,中美占台灣出口的55-60%左右,中國也是台商重要生產基地,美國則是高階技術來源,因此中美貿易科技戰對台灣的衝擊會比新冠更長期、同時也更難測、利弊之間亦更複雜。台商既要因應科技戰帶來的「一個世界、兩套系統、兩個供應鏈」的發展,又要防備供應鏈的「去台化」風險,短期是受惠了,中長期是利是弊則有待觀察、更需要努力。

因此對台灣而言,這個雙颱效應中,新冠反而較單純,作好疫情防治事情就大半都搞定,國外如果疫情嚴重再次封鎖造成經濟重挫,台灣其實也不會有著力處,預期明年底前新冠的因素即可結束。但中美貿易科技戰則是長長久久的影響台灣,需要作的因應與調適更多,因此更需要投資與投注心力在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