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北部「長頸族」屬於泰緬邊境少數民族克耶族的巴東族,主要居住在清邁、清萊府、湄宏順等地區。長頸族以「脖子長」為美,該族女性從小就開始在脖子上戴上銅圈,其神秘形象引起外界好奇,他們聚居的部落成為深受遊客歡迎的旅遊勝地。然而,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嚴重衝擊泰國,觀光客驟減,導致長頸族婦女的收入銳減,生活陷入困境。
長頸族屬於克倫族(Karen)分支克耶族(Kaya,因喜穿紅衣故又稱「紅克倫」)的巴東族(Padaung),原本住在緬甸中東部撣邦(Shan State)山區。1980年代與1990年代,許多長頸族人為避長年戰亂,逃到泰國北部。目前泰國沒有長頸族移民人數的官方紀錄,但學者估計泰北湄宏順府(Mae Hong Son)、清邁府(Chiang Mai)、清萊府(Chiang Rai)的長頸族人數最多共約600人。
泰國當局不承認這些長頸族移民是難民,而大多數長頸族無法在泰國合法工作,也不能搬到泰國其他地方居住。不過,長頸族婦女脖子上層層加高的銅圈吸引無數遊客目光,觀光人潮為長頸族帶來了收入,但長頸族面對的就業限制與移動限制讓當地觀光業遭到強烈批評,聯合國難民署(UNHCR)2008年抨擊這些長頸族部落是「人類動物園」(human zoo)。
疫情嚴重衝擊泰國觀光
然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泰國經濟,觀光業景氣蕭條,泰北長頸族也受到嚴重衝擊。《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7月下旬造訪清邁府湄林縣(Mae Rim)的湄林長頸族村(Mae Rim Long Neck Village),發現該村莊原本有20個家庭居住,但如今只剩3個家庭留下,包括32歲婦女慕艾(Mu Ei)一家人。
慕艾與丈夫及2個女兒住在這裡7年了,村莊管理人向遊客收取門票,每個月支付每個長頸族家庭1500泰銖(約新台幣1500元),這些長頸族人可向遊客出售紀念品,每天最多可賺700泰銖。
慕艾說:「我的丈夫在村子附近的建築工地工作一個月了,每天賺300泰銖。我不知道那份工作能持續多久,(但是)我們沒有其他收入,因為現在遊客都不來。」 慕艾說丈夫不是每天都有工地的工作,像是當週他只工作了3天。
長頸族婦女收入銳減
8月5日,《日經亞洲評論》回到湄林長頸族村,發現5個長頸族家庭搬了進來,44歲的梅普利(Mae Plee)是其中一戶,而她搬來的原因是原本居住的清邁邦東龍(Baan Tong Luang)長頸族村因缺乏觀光收入,所有者關閉了該村莊。
梅普利(Mae Plee)說邦東龍村是相對成功的長頸族村,該村有個幼兒園,還有一位外國志工教村民英語。該村莊主人每個月會給長頸族婦女5千泰銖的薪水,這些婦女還能出售手工紀念品賺取收入。
The long-necked Red Karen women have fascinated the world for decades. But these days, fewer tourists are making the trek to see them. https://t.co/5ed61QuAAc @NAR
— Jim Stevenson (@VOAStevenson) September 1, 2020
然而,這場疫情讓情況改變了。泰北許多巴東族人因為缺乏工作機會與收入,因此決定返回緬甸務農,梅普利的丈夫就決定帶著孩子回緬甸。梅普利說她還住在邦東龍村時就被告知,一旦離開泰國就無法回來,因此她決定留下,搬進哥哥原本住的湄林長頸族村小屋:「許多緬甸朋友向我詢問泰國的情況,因為他們都想回這裡工作。」她的哥哥已回緬甸工作。
20歲的瑪拉丹(Ma Radin)也搬到湄林長頸族村,她說銅圈太重了,如果沒有遊客,自己就不會戴。她說如果自己被迫回緬甸找工作,可能會再次戴上銅圈,但她寧願留在泰國,戴給泰國長頸族村的遊客觀賞。
瑪拉丹說:「有時我聽到遊客提到『人類動物園』的評論,但我不在乎,也不會覺得難過。這是我的工作,我喜歡這個工作,我當然不會換另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