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支付寶、微信等網路支付平台,過去十年在中國社會快速普及,中國互聯網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新環境,讓台灣網路新創業者又羨慕又嫉妒,長期研究金融體系的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認為,中國互聯網數據公司目前的徵信作業,已經直接把徵信對象的手機信息下載,透過交友圈的社經地位搞得一清二楚,好處是讓一些原本無法取得信用的偏鄉民眾可以取得信貸,但這項技術難保不會被不當濫用,前行政院長陳冲也表示,中國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小個資」的現象,是矛盾發展。
中國網路信貸評估工具五花八門 連交友圈都算
陳志武表示,中國互聯網加金融,過去幾年透過大數據技術,解決金融體系資訊不對稱問題,效果上愈來愈好,目前中國網路信貸提供的信用評估工具五花八門,很多數據公司把個人手機信息下載,包括通話對象等交友圈,包括個人收入在內的社會地位,都搞得很清楚。中國大陸領導為了發展網路金融,甚至要求公安部與檢察法院,不可以受理互聯網金融案件。
「以前頂多騙十幾人,現在可能騙幾億人」
陳志武表示,互聯網金融的好處,讓過去得不到金融服務的幾億老百姓,只要居住的地方有手機訊號,就有獲得信貸機會,不過,這項科技如果被濫用,可能引發更大的損失,「以前壞人頂多可以騙十幾個人,現在可能可以騙幾億人」,事實上,中國當局最近也開始改變對互聯網金融態度,從原本的不管,變成嚴打,部分內地網路信貸公司,為了避免被盯上,已經強調互聯網,改用金融創新Fintech。
陳冲表示,中國之所以在互聯網金融,能夠發展出的優勢,主要是全球化時代後發者優勢,讓中國在缺乏既有金融體系架構下,可以透過破壞性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科技,當然,中國13億人口也讓互聯網金融更容易達到規模經濟。
台灣金融法規完備 久了就造成思想控制
相對之下,台灣的金融科技,是建立在金融邏輯上的文化變遷,台灣金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有完備法規,法規久了就造成思想控制,大陸金融體系法規發展比較慢,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保險制,因此在推動互聯網金融上比較少障礙。
不過,陳冲在2014年卸任行政院長不久,參加中港台三地《經濟日報》舉辦的「三經論壇」,會後在北京拜訪一位金融界老朋友,他告訴那位友人「互聯網金融發展太快,可能會發生問題。」
陳冲表示,金融支付業務是人民的特許執照,但在中國當局積極開放下,中國境內一下子冒出200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如今,大陸支付產業前二名,市佔率已超過9成,剩下幾家注定要離開市場,中國互聯網金融利用P2P技術徵信,台灣因為個資法規定嚴密,每個人的個資取得都受到嚴格限制,相對之下,中國對個資觀念相對淡泊,之前他在媒體投書,就認為「大數據、小個資」的現象,將是一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