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我活著,就為了代替爸媽實現夢想?一個考上醫學院卻輕生的孩子,道盡東亞社會最大悲哀

2020-09-24 17:10

? 人氣

曾經看過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至今難以忘懷:一個從小用功念書、就讀資優班、成績名列前茅的青年男孩,竟然在考上醫學系後,在宿舍燒炭輕生!那張他爸媽夢寐以求的「醫科學生證」下,壓著一封簡單的遺書,上面寫著:「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則故事,被諮商心理師陳鴻彬寫在《鋼索上的家庭》一書中,看了讓人冷汗直流,更足以作為所有父母的借鏡。因為它揭露了為何東方家長普遍的教育方式,總是讓親子之間出現難以彌補的鴻溝,家長總是厲聲斥責孩子「為什麼沒考上好學校?」「為什麼你同學做的到,你卻不可以?」「我以前有你這種環境嗎?現在明明只要求你讀書,你都做不好!」這種種對考試成績的要求,甚至讓孩子覺得「爸媽愛的到底是我,還是自己的面子?」而這類不留情面的斥責,往往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深痕,但家長卻渾然不知……

孩子,只是父母實現夢想的「代替品」嗎?

這種現象,在台灣社會就像便利商店一樣隨處可見。諮商心理師郭彥余在《關係物化》中提到,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一種「關係物化」的現象,父母經常會把自己還沒實現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替自己實現」,我們常常聽到的「你一定要考上醫學院」「你考上公務員,我才能放心」「你現在已經很好命了,我們以前哪有錢補習?」都是很常見的例子。

為什麼父母會這樣要求孩子呢?《關係物化》一書中提到,這是父母潛意識裡一種「對死亡的焦慮」導致的,因為死亡是人生無法避免的,而我們總是隱隱擔心著它,無法擺脫,於是我們轉而用其它更隱晦的方式,去面對這種死亡焦慮。在有了下一代後,父母的這種死亡焦慮有了個出口,因為他們開始認為「雖然我終有一天會死,但我的孩子還會活下去啊!」就這樣,家長們開始將自己的夢想加諸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在自己死後帶著那些夢想,繼續活著

這樣聽起來,父母似乎顯得有些自私,畢竟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為何要因為父母的恐懼,就「為父母而活」呢?把人生給了父母,孩子自己的夢想怎麼辦?

憂鬱 傷心 難過 痛苦(示意圖/buri@photoAC)https://photo-ac.com/tw/photo/1689459/%E7%B5%95%E6%9C%9B%E7%9A%84%E5%A5%B3%E4%BA%BA
把人生給了父母,孩子自己的夢想怎麼辦?(示意圖/buri@photoAC)

爸媽的「自私」背後,有著他們的傷痕

其實,每個家長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自己的傷口,這種傷口通常和「對死亡的焦慮」一樣隱晦,爸媽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對孩子提起,只能偶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舔舐著傷口、緬懷著自己曾經的夢想。

心理師周慕姿在《他們都說妳「應該」》一書中提到,我們的社會中有種「文化纏足」的可怕現象,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長環境。在傳統觀念裡,我們常有「男性就該功成名就、賺錢養家」「女性就該相夫教子、把小孩教好」這些基於傳統觀念帶來的框架,若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身上背負了很多「你就應該……」的壓力,就很難活得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安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