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劉任昌觀點:物理學家索卡的惡作劇與台灣學者的惡作劇

2017-08-06 06:50

? 人氣

作者認為,幽默的騙局應該在期刊上當時,馬上揭發;過了五年,仍不揭發,就可能被當作是學術舞弊!如果這篇幽默的騙局,還被作者用來申請計畫經費、申請國家獎補助、當作升等考核績效的佐證,就有涉嫌詐欺的爭議!(資料照,中正大學提供)

作者認為,幽默的騙局應該在期刊上當時,馬上揭發;過了五年,仍不揭發,就可能被當作是學術舞弊!如果這篇幽默的騙局,還被作者用來申請計畫經費、申請國家獎補助、當作升等考核績效的佐證,就有涉嫌詐欺的爭議!(資料照,中正大學提供)

使用英文表達的惡作劇,才有機會唬倒全球人類,所以,我從英文開始講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對一個人惡作劇,是所謂 “play a prank on”,知名案例是「黃永田played a prank on邱毅」,而戳破邱毅引以為豪且維持數十年的造型。

高檔的惡作劇叫做“hoax”,是不使用粗暴的行為,而是智慧型的欺騙;當對方落入圈套時,就公然揭發,以凸顯出對方的尷尬或疏忽,這叫做 “hoax”,美國的惡作劇博物館(The Museum of Hoaxes)專門收錄這種事蹟。

最高檔的hoax是騙過驕傲的大學教授

最高檔的“hoax”是可以將一群驕傲的教授唬得一愣一愣的,然後公然揭發,讓全世界的人看到這群驕傲的教授被騙倒之後的窘樣!最經典的案例是“Sokal’s Hoax”,中文維基百科將它翻譯為「索卡騙局」或「索卡事件」。

維基百科描述「索卡騙局」的資訊來源是:李國偉(1999)寫的文章〈都是索卡惹起的:科學與文化研究界的一次交鋒〉,收錄在《一條畫不清的界線》書中。

事實上,這個故事衍生很多啟示,去閱讀英文版的維基百科,或是去google一下,會發現國際社會的學術界、新聞界、各種部落格仍然在討論相關議題。索卡被媒體封為「唬爛名流」(Celebrated Hoaxer),美國的惡作劇博物館(The Museum of Hoaxes)也收錄這個經典事蹟。在下文,我先呈現修編自中文版維基百科的敘述

物理學家索卡對人文學者的唬爛(mumbo jumbo)

艾倫索卡(Alan Sokal)在1955年生於紐約,在21歲從哈佛大學畢業,在26歲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博士。後來在紐約大學物理系任教。

在1994年底,索卡向《社會文本》(Social Text)期刊投稿一篇論文,這篇文章的絢爛標題是《跨越界線:通往量子重力的轉換詮釋學》(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在1996年的春季正式出版。在文章被刊登的同時,索卡在另一個雜誌Lingua Franca聲明那篇論文是惡作劇,讓出版《社會文本》的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尷尬不堪!

索卡說,這篇文章是「左翼暗號的雜燴、阿諛奉承式的參考文獻、無關痛癢的引用、完完全全的胡扯」,是使用學術界「在我能找到的範圍中,有關數學和物理最愚昧的語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