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何價?-高等教育的商業化」(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一書中,作者Derek Bok對許多美國大學校長屈服於外在利益,特別是市場的誘惑,而無法堅持大學的理念,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大學商品化的作法如:投注重金經營球隊,謀取運動競賽的轉播權利金或門票收入,並接受贊助商的商標或廣告進入校園,甚至降低運動員入學標準和假造學生成績; 接受企業(如醫藥生技、工程等)委託進行應用性研究,而輕忽基礎科學或學術客觀性;為了創造營收而投資企業股份、轉讓專利權或自行創辦公司,而犧牲了學術的公共性和科學的誠信(scientific integrity); 為擴大利基而開辦極其昂貴的企業菁英班或高價販售線上課程等,讓教學重心轉移到有利可圖的推廣教育上,而忽略了正常教學等。Bok認為很多大學校長為了大學生存,而放任商業主義原則進入大學,對大學的主體性傷害至大。不但如此,Bok發現,商業化所付出的巨額成本更讓許多大學入不敷出、得不償失。
放眼這二十多年來的台灣高等教育,新管理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歪風的肆虐,和教育部競爭型獎補助、績效指標評鑑等策略的侵襲,台灣各大學無不受到外部力量的介入或遠端遙控。在這樣的惡劣處境下,許多大學校長為了爭取政府資源和通過各類外部評鑑的考核,將大學高度行政化,並使之凌駕於教學之上,藉此管控大學內部的教職員工生,並將大學運作的優先選項聚焦於搶資源和應付評鑑上。衍生出來的是,大學紛紛設置內部評鑑(如教師評鑑)和績效管理機制以迫使教師出於恐懼而順從行政指令。此外,由於少子化和高教擴張,大學間的惡性競爭加劇,許多大學校長為了開源節流,迫使教職員沉浮於學術市場化的洪流中,無所不用其極地運用伎倆擴大生源(財源)、透過產學合作創造營收和從事各種販賣知識的作為,或者以非典雇用的拙劣手段來壓低成本,創造血汗勞動條件來剝削教職員工生。上述種種舉措所付出的代價是,大學自主性的淪喪、教師學術自由的斷送和學生受教權的剝奪。
面對新管理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所造成的大學績效主義化和商品化,大學校長倒底是應該隨波逐流、姑息妥協,為現實而放棄理念?抑或是做為中流砥柱、扭轉乾坤,捍衛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大學校長的決策行為動見觀瞻,這牽涉到大學校長的道德水準,我們有必要從這個面向來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