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防衛固守」語氣比「戰略防守」被動。因為「防衛固守」只是守勢而已,但「戰略防守」包含了「戰術攻擊」的意涵。其全文是「戰略防守、戰術攻擊」。在減縮版中只提「戰略防守」也是「藏鋒」之意,有助於兩岸和諧氣氛的培養。
戰略特色是時間長、空間大、面向多(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等等)。戰術是時間短、空間小、面向少(軍事而已)。台灣在戰略高度是防守,無意攻擊對岸。而在戰術階層是攻擊。意指萬一被共軍侵犯,台灣要有精良的殲敵能力。
「多重嚇阻」意為台灣把有限的經費,聰明的分配到不同層次的武力上,以消除北京動武攻台的意願。不同層次的武力由高科技到中科技到低科技,由昂貴到低廉、由少量到多量。例如15%昂貴的高科技武力、25%次昂貴的中科技武力、60%相對起來低廉的低科技武力。3者的比例依序可為30%、30%、40%,或其他組合,由國防部深入研究後決定。
台灣第一重嚇阻是兩岸交往。第二重嚇阻是高科技和中科技戰力。第三重嚇阻是水泥叢林游擊戰。但不是硬碰硬慘烈的城鎮戰,如二戰中的史達林格勒之役。
「重層嚇阻」是台灣國防部2017年3月初揭櫫的戰略指導。參謀本部作戰與計畫次長姜振中被立委問到:「多重嚇阻」,和「重層嚇阻」有何差別?他說「是一樣的」。既然「多重嚇阻」是筆者中斌自2009年4月起便多次發表的建言,故在此書中仍然沿用。
因為共軍學習美軍高科技戰爭的打法,我們要學習讓美軍灰頭土臉的伊拉克游擊隊的打法。何況,台灣從南至北都是水泥樓房,掩體比伊拉克黃土一片好太多。共軍一旦發動攻台,遲早會登陸。台灣平日就要展示能力:共軍登台容易,但結束戰事困難。因為化整為零的獨立狙擊手神出鬼沒,今天放2槍,後天打4槍,除之不盡。下決定攻台的北京領袖便會遭內部政敵責難和挑戰,甚至面臨奪權的威脅。這種可能性,便會嚇阻最初決定軍事攻台的領袖。因而一開始,他便不隨意下令攻台。
如果北京領袖避免軍事攻台,而採取軍事以外的手段統一台灣,台灣國防部的任務已大致完成。處理其他兩岸的挑戰,便可交給國防部以外的部會。
這種「水泥叢林的游擊戰」能力要經常展示,以無言的方式嚇阻北京領導切勿武力攻台。
狙擊手可獨立作業,萬一國軍指揮系統被共軍打斷。打斷國軍指揮系統的「電磁脈衝」彈頭共軍已擁有多年,而且不需要引爆小型核彈產生「電磁脈衝」效應。它可破壞我方電子通訊系統,而無人傷亡。此種彈頭可配在各式飛彈上,可由戰機空中扔擲,亦可裝在背包裡由單人攜帶濳入我方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