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藿觀點:失去通識理想,臺大還成其臺大否?

2017-08-15 06:40

? 人氣

這樣的通識課程學分抵免與採計,除了討好學生外,有怎樣的理據,或是否符合通識教育的目標與精神,或者有更高深的教育理念做為指導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大總圖書館夜景(陳明仁攝)
台大總圖書館夜景(陳明仁攝)

當然,通識課程並不等於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概念涵蓋的範圍較廣,除了包括通識課程與共同科目課程,還包括諸如大學入門、服務學習、社會參與式學習、結合生活與學習的書院教育。康文中所提修習其他院系的專業基礎課程,這是所謂的跨領域,或跨學科的學習,當然可以涵蓋在通識教育延伸的範疇內,只是文中欠缺了具有教育哲學深度的論證。

雖然在康文一開始提及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的話語:「通識教育是培養人的尊嚴,要培養尊嚴,必須先有判斷力,而判斷力包含邏輯、經驗和創意。而判斷力的基礎,就是厚實的知識。」這只是一種泛泛之談,實在算不上是對通識教育完整的論述,也不算是有深度,且經得起檢驗的通識教育理念的闡述。

首先,通識教育顯然要以培養全人為目標;專業教育目標是培養專家或專才,通識教育卻要教育學生先成為一個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完整的人當然包括人的尊嚴,但光說尊嚴太狹隘,還不如說要培養人的品格或品德。有了品德,還要有知識與學問,這就是台大校訓中的「敦品、勵學」,有了這兩點還不夠,還要「愛國、愛人」。換言之,還要推己及人,兼善天下,要關懷國家社會,投身社會公益,而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專家學者,或只顧私利的企業家、律師。

而廖院長所云,培養尊嚴要先有判斷力,加上邏輯、經驗和創意,及厚實的知識等等,也看不出邏輯上必然的關聯。培養人的尊嚴應不只是從判斷力與厚實的知識開始,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品德的培養著手。因為有厚實知識作基礎形成的判斷力還只是一個片面的人,如果人品不好,就像一個製造黑心食品來牟利的企業家,或者一位熟悉法條、特考第一名的律師,都具有豐厚的專門知識,卻知法犯法,無法贏得別人的尊敬,也不會有人的尊嚴。

另外,廖院長基本上是位科學家,而非教育學者,他的這段話顯示不出對教育的目的或通識教育的理念有哲學理論上深度的思考,更展現不出任何足以令人信服的理論論述。若是臺大通識教育改革只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名人話語之上,企圖以最高學術研究機構院長的名人權威來背書,不是失諸膚淺,就是犯了邏輯上的訴諸(非專家)權威的謬誤。

20161221-中研院長廖俊智21日出席立院教育委員會預算查會議。(顏麟宇攝)
中研院長廖俊智對通識教育的論述未必符合「專業」。(顏麟宇攝)

臺大學生是台灣升學制度下的佼佼者,以菁英教育的理念來定位並規劃其通識教育課程,本無可厚非。然而,此次通識教育課程修課架構的改革與調整,欠缺的不僅是這樣修訂的完整理據與充分論述,而且對於大學教育本身的目的,以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係,欠缺足夠完整的說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