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我國監察院監察委員葉大華申請自動調查有關國中被借課的情況,也就是校園課程中非升學考試科目(音樂、美術、資訊…等)被借用來上升學考試科目,造成學生權益受損而影響五育的均衡學習,然而這項問題已經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狀況,而是不分國中高中都長年持續存在的陋習(壞習慣)。
升學考試以國文、英文、數學、社會及自然五科為項目,因此這些科目的占比相較才藝科目來的多(意即每週授課時數較多),然而縱使在這樣高佔比的情況下,仍然無法滿足這個體制排山倒海的龐大壓力,也就是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高標準要求及學校對升學率的高品質要求,這種雙重高標讓教育體制長年處在不正常不健康的環境下,促使借用藝能科目來上升學科目的情況產生,甚至轉變為常態性的現象。
雖然這個現象並不好,但是從學校到老師再到家長完全都在奉承這個制度而成為共犯,歸結於現代社會仍然是注重分數重視名校的氛圍,這種現象長久來看顯然不是好的現象,孩子在學習階段被強迫專注在五項升學科目上,而失去了碰觸或是專研藝能科目的機會,然而教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學習到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探索與嘗試不同的學門;我們所知道且長年提及的吳季剛(服裝設計師)便是最好的例子,自幼因為喜歡玩芭比娃娃喜歡縫製衣服,而讓他在學校受到排擠與異樣眼光,原因出自於當時保守的教育體制不注重技能與興趣的發展,讓他成為教育體制中獨特的一位,所幸媽媽最後意識到國內教育的問題,而將孩子送到國外依照興趣來學習;但是難道人人都這麼有錢嗎,還有多少孩子埋沒在這種不正常不健康的教育體制沙漠中?
政府單位一直在做教育的變革,無論是升學制度的改變或課程內容的創新,都忽略了正視五育均衡發展才是根本,在21世紀的社會已經是各行各業都有各自專業的時代,不再是只有學習國英數社自五項科目才能有發展(且未必是正向發展),而是尋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加以深入學習才是正道,顯然這項過程要一直到大學教育才有真正的執行,那麼孩子在國中高中的六年裡便失去了提早接觸興趣的機會,甚至因此扼殺抹滅了孩子多元發展的希望和期望,實在是我國教育體制的悲哀。
教育部雖然在2011年頒布《加強輔導國民中小學教育正常化》(後改為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然而十年過去了這些狀況依然存在,隨機到一所國中國三的藝能課查看,可以發現不是在上考試科目就是讓學生自習,而國二國一的則是很常被借課來趕考試科目的進度(且沒有歸還補課),政府必須正視教育畸形化的現象,持續放任不採取行動,犧牲的除了是孩子的多元興趣探索,更重要的是抹滅孩子的興趣發展;升學方式的考核機制要調整,不該再以成績至上的模式,而是應當以多元學習的角度出發,將藝能科目的占比與專業科目進行平衡,並且兩類可以進行多元搭配,讓孩子在學習上不再單一化(意指缺乏多元化的意思),也讓我國的教育體制可以回歸正常化和多元化的發展。
*作者為時事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