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攻擊「留聲機大獎」的基本態度是:你們太厲害了,簡直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要將古典音樂搞到最無聊,不讓任何人能從古典音樂中得到樂趣!整個頒獎儀式中好像只要出現一點會讓觀眾覺得有趣的東西,就對不起主辦單位似的,從頭到尾一定要正式、莊重,也就是無聊。
這樣的態度,老實說,一點都不新鮮啊,多少人抱怨古典音樂為什麼要那麼正經八百、那麼困難、那麼嚴肅,不是嗎?為什麼不能給我們輕鬆一點的音樂,為什麼不能讓大家用輕鬆一點的方式來聽音樂?為什麼不「跨界」、「混和」一下,這個年代誰還要聽「正統」的古典音樂啊!
如果我們以為Rhodes的意思也是如此,要將古典音樂弄得可愛、花俏一點,以便吸引更多觀眾,那讀到他批評「全音音樂獎」的文章必定會大惑不解。因為那篇文章中他要激動發洩的意見是:「你們是一群掛羊頭賣狗肉的偽君子!」他攻擊「全音音樂獎」裡的古典音樂項目,根本沒有任何一項頒給了真正的古典音樂唱片和演奏者。裡面有的,是的,都是「跨界」,而在文章中他只差沒直接罵出「跨界是屁!」
奇怪了,這不是一種古典音樂「基本教義派」的態度嗎?不是那種認為要「純粹」的古典音樂,見不得古典音樂混雜入其他東西嗎?這種態度,和他批評「留聲機大獎」的態度,豈不是徹底矛盾?
不,他其實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在堅持什麼。他堅持在這樣的時代中,我們應該更有信心,同時更加努力,將原汁原味的巴哈,原汁原味的貝多芬,原汁原味的普羅高菲夫傳遞給更多人,讓更多人能夠理解、聆賞、享受這些原汁原味的好音樂。吸引聽眾的方式,不是將音樂稀釋、灌水,不是將古典音樂簡化。古典音樂最大的價值,就在其複雜、深邃、濃稠,和生命生活產生特殊的纏捲互動關係,以「跨界」去稀釋、灌水,製造出假巴哈、假貝多芬、假普羅高菲夫,那就不再是那麼美好的音樂,有什麼意義?
可以做、應該做的,是降低聽眾進入這些音樂的外在門檻,讓音樂演出的形式更多變化、更多創意。有很多不同形式可以表現原汁原味的美好音樂,不必一定要大禮服,不必一定要正經危坐,不必一定要裝模作樣。可以更自然更活潑更有演奏者的個性,並配合演出的場合,給更多人帶來感動。
他的態度,我再同意不過,也是我一直很希望在台灣我們可以打開更多古典音樂演出與欣賞空間的方向。英國曼紐因基金會幾十年前就開始了一項活動,現在已經傳播到歐洲好多國家,他們提供一筆經費,讓年輕的演奏家組成2人到4人的小型合奏團來參加audition,通過了之後,1年內基金會每個月至少會為他們安排一場音樂會,給他們演出費用。這些音樂會都在不一樣的場地,不是平常開音樂會的場地裡,可能是醫院、可能是養老院或孤兒院,也可能是學術機構的大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