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其實,民主根本牴觸人性!

2020-10-31 06:50

? 人氣

除此之外,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教授Martin Gilens與Benjamin I. Page的研究,真正對政策有影響的是經濟精英與代表企業的利益團體,至於一般廣大的民眾,對政策幾乎沒有什麼影響。這裡沒有平等可言,也沒有代表性可言。簡單地說,錢與權二者是孿生兄弟,而在他們身上,你找不到平等。民主,只是大多數人心中的想像,與現實世界有很大的差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最後,民主要運作成功,理性可以說是基本前提,只可惜,人大多時候不是理性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人的決定主要是受到偏見與情感的影響。偏見與情感,表現在很多地方,例如歧視。偏見與情感與學問無關,由台灣大學校長選舉的烏煙瘴氣,即可見其一斑。

美國總統川普29日在佛羅里達的坦帕市造勢。(美聯社)
民主難敵人性,美國總統川普是最佳示範。圖為川普在佛羅里達的坦帕市造勢。(美聯社)

NETFLIX紀錄片的省思

偏見與情感的特質之一,就是容易被操縱。尤其今日社群媒體高度發展,讓此一現象更為嚴重。Netflix特別拍攝一部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中譯: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探討此一問題,其中一位曾在社群媒體服務的高階管理人員坦言:「我們已經從工具型的科技環境,進入成癮和操弄型的科技環境。」你以為的客觀不再是客觀,你以為的正義不再是正義,你只是別人塑造的你。或者說,所謂民眾,就只是一個個更容易被操控的玩偶。這樣的環境,正是民主的威脅。民主的病徵在20世紀已隱約可見,為何於今為烈,主要原因即在於此。打個比方來說,這種成癮和操弄型的科技環境,把人性不好的那一面轉化成一顆原子彈,已把民主炸得搖搖欲墜。

Karl Popper認為由誰統治並不是民主與其他政體(君主、寡頭)的主要差別,民主並不是由多數人統治,因為統治者永遠都是少數人。他認為,民主的核心是統治者的更換可以不經過流血的程序,而且人民的角色是裁判者,而不是統治者。Karl Popper對人性的看法,恐怕過於樂觀,由一群受到偏見與情緒主導的人來做裁判,而且是在被操控之下,這樣的結果,就是民主嗎?

民主牴觸人性,所以是奢侈品,保有與維護皆不易。任何違反人性的制度設計,如果要維持,必須仰賴兩種東西,一是外在的制約,例如法律,但更重要的是內在制約,亦即價值,二者相輔相成,才會有一個比較像樣的民主。民主的價值,包括容忍異議、遵守遊戲規則、尊重少數、溝通對話、尊重自由等等,都是克制人性的利器。然而,從美國和台灣的實踐,可知其有多難。

憑心而論,要求政客有價值,有如緣木求魚,這一點由民進黨不少人從民主鬥士變成掠奪博士,即可了解。以民主之名要求政客違反人性,太難了。民眾如果不了解民主根本牴觸人性,就無法認識價值的重要性,民主也必然崩壞。人民自以為生活在民主之下,事實上卻是政客的玩偶,這才是最可悲的真實。

中天換照民調反映的民心

以這一次中天換照為例,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有三成三民眾樂見中天電視台被撤照,五成三不樂見。該基金會認為,蔡政府如果最後做成撤照決定,將面對強大的社會反彈。然而,在一個民主社會中,竟然有三成三民眾樂見,而只有五成三的人不樂見,可見民主的價值基礎有多薄弱。在這樣的社會中,黨同伐異、雙重標準變成理所當然,更是司空見慣。沒有堅實的價值支撐,台灣民主每況愈下,似乎已不待言。

台灣民主化走到今天,至少超過40個年頭,回首昨日今日,有如南柯一夢,不少人都感覺台灣好像正在走回頭路。回頭路的風景,台灣人早已經歷,本該繼續向前,創造另一番風景,只是人性太強,終究還是不自覺地走上回頭路,有如輪迴一般。這真是民主化故事的莫大諷刺啊!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遠見華人菁英論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