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因電而「升」為電而死,誰還敢當經濟部長?

2017-08-26 07:30

? 人氣

因電而「升」為電而死的李世光因大停電下台,圖為經濟部長惜別會中,李世光向眾人致意。(資料照片,甘岱民攝)

因電而「升」為電而死的李世光因大停電下台,圖為經濟部長惜別會中,李世光向眾人致意。(資料照片,甘岱民攝)

在被取笑為「五代同堂」(指從部長、局長、處長到組長、科長都是「代理」)之後,經濟部的代理x長迅速扶正,接下來就看何時有一個非代理性質的「正位」經濟部長產生。不過,這次請行政院找一名好歹懂經濟、知產業的「經濟」部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前經濟部長李世光的任命、政績、及去職,都堪稱「奇特」;擔任經濟部長前他是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個人擁有百項國內外專利,並發表過300多篇學術論文,在學術專業領域上是受到肯定。在被任命為蔡政府第一任經濟部長時,外界一片訝異聲,因為在傳統觀念上,縱然是已擔任過工研院副院長、資策會執行長等屬「半官方職務」,但外界實在很難把他與經濟部長聯想在一起。

也因此,對李世光被任命為部長的理由,外界唯一的解讀就是:為確保供電、執行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而來;因為,李世光是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主持人兼執行長,專業上被認為合格。也因此,在李世光近1年3個月的任期內,讓人有印象的談話、政策,幾乎全部與供電、能源有關。

部份原因當然是供電風險高,從企業界到媒體,圍著李世光問的問題就是供電、就是能源;但當經濟部只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解決供電問題時,已無暇他顧─結果是原該是經濟部專業的產業政策,不見了;應該是經濟部關切的突破經貿邊緣化問題,消失了。再加上「這個政府」特有的「大政委、小部長」,還有前前朝的部長在幕後活躍,讓李世光這位「經濟部長」也一起消失了,社會只看到一位汲汲為解供電風險而奔走的「電力部長」。

更嘲諷的是這位「電力部長」任內全心支持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全力解決供電危機,但其穩定供電的支票、承諾無一兌現,終而在815大停電後辭職下台。而其為支持政策,從和平電廠電塔倒坍到大潭電廠跳機,他都把原因歸於電網問題,而非供電不足問題,讓台電內部對其專業搖頭,也見識到學者為保官位擁有的「彈性」。

經濟部業務包山包海,部長不可能全部都懂,而且未必就要經濟領域出身;歷任經濟部長中,被視為對台灣經濟貢獻最卓著的李國鼎孫運璿都是學理工出身,聞名的「鐵頭部長」趙耀東也是學機械、搞中鋼;但一位稱職的經濟部長,好歹是要懂經濟、知產業、觀照面夠廣,因為影響經濟、產業、投資的因素多又廣─小至1條法令、一個官僚,大到國家政策、文官體系、政府效能、對外經貿,都會有影響。近年較著名的經濟部長如蕭萬長、江丙坤,其對經濟的了解無人懷疑,從對外經貿到文官體系問題,都在其觀照面內。

國內投資環境確實是大有問題,等不到外資直接投資也罷,連本國投資都只能在低檔;綠營誇稱蔡政府上台後經濟復甦好棒棒,但成長率不過2%上下,在出口呈兩位數增長下,這個數字是低了,原因在民間投資、消費都走低,台灣投資甚至要靠政府與公營事業的投資撐場面。而投資環境的問題,供電風險是重要因素,而且是蔡政府能源政策帶來的結果,但也絕非唯一因素,經濟部長該觀照、了解、解決的投資環境、產業結構、經貿條件惡化等問題,當不僅於供電而已。

當下任經濟部長出線時,希望這是一位能觀照全局又深入了解台灣經濟與投資問題的部長,而不是只能如背稿機一樣把「2025年風電達xGW、太陽能發電達XGW」等數字朗朗上口,卻對當前供電本質問題不了解、更別談整體投資問題的部長。

而蔡政府也該想想,如果現在的能源政策是造成今日供電風險的原因,堅持不修正的結果,未來無論誰當經濟部長,大概註定要「轉型」為電力部長,在此架構中焦頭爛額又一事無成。至於經濟部一度出現「五代同堂」的笑話,則當思文官體系是否出現斷層、無人能接?還是政府主動先劃分「敵我勢力」、對傳統文官難信任所招致的結果?

而那些可能的下任部長人選,或許也該想想在此架構下,是否有能力解供電之危;李世光讓人搖頭的地方就在以其專業,非一般「文青」可比,應知此能源政策的問題與風險,但他既無風骨拿出專業、說服能力調整政策,又無能力在此架構下解供電之危,終而在大停電之後下台,而為天下所笑。那些潛在部長人選當以此為鑑,蔡政府對此更該多「想想」,如果能源政策架構已框住其它可能性,註定限電風險難解,誰還敢當這個部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