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高雄有了捷運還是塞,本末倒置的交通建設何時了?

2020-11-21 06:10

? 人氣

作者表示,輕軌是否能改善交通問題,只能留待時間去證明,但他認為這恐怕是一種現代的封建迷信。(高雄捷運局提供)

作者表示,輕軌是否能改善交通問題,只能留待時間去證明,但他認為這恐怕是一種現代的封建迷信。(高雄捷運局提供)

雖然路線規劃設計爭議仍在,高市府日前依舊宣布輕軌復工。蓋完輕軌或許能在預算使用上做出交代,但能不能解決或改善交通問題,只能留待時間去證明。與此同時,高捷也已營運逾十年,軌道建設是否能解決交通問題、減少空污等當初宣揚再三的好處,也到了必須用更嚴謹的科學數據加以驗證的時候,即便不加以追究天價預算所帶來的效益是否屬實,但軌道建設帶來的交通建設預算排擠,是否才是高雄交通問題難解的重大幫兇之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近三年高雄交通事故資料分析。道路交通事故肇事總件數(A1+A2類)部分,自2017年起分別是48629、45470、42517件,連年破四萬件,幾乎連三年全國第一(2019年只少第一差的桃園134件);而2019年事故總數後十名總和為39723,高市幾乎是十個縣市的總和。

有趣的是,連同當年後十一名的竹市在內,這些縣市都沒有捷運、輕軌。換言之,不論是跟有捷運輕軌的六都,或者是普通縣市相比,高雄的交通事故並沒有因為有捷運而有明顯的改善。甚至年度事故總數從縣市合併當年的34861件,到了2015年來到史上最高的53333件,再再說明捷運能改善交通問題的說法,恐怕是一種現代的封建迷信。

至於捷運能解決空污問題,總是縣市政府宣揚軌道建設必備說法。縱然有,在近幾年高雄冬季空污嚴重難解的事實上,至多也是起到杯水車薪的效果。市府多年來嘗試過在冬季時辦理大眾運輸免費措施,實施後的空污數字不是更差,就是僅略微改善,真正起到的作用,也許是讓受惠搭乘的民眾減少抱怨的理由。何況在政府力推再生能源與電動車的興起浪潮,日後開車會製造污染的說法,隨著科技的進步趨勢,難保不會成為「假議題」。

以往提倡搭乘捷運可減少塞車的說法,在捷運年運量不斷成長的氾濫新聞報導中,大眾看不到塞車塞好塞滿的真相。開車民眾在上下班時間塞在市區主要道路與中山高、國十上下匝道口,幾十年來未曾解決,甚至有日漸嚴重的趨勢;近一年來大中路匝道施工的緩慢程度,也不禁讓人懷疑高雄是在蓋匝道口還是蓋「世界奇觀」?

因為偏重軌道建設而造成的交通偏差,也造成產業發展不良影響。沿著中山高從路竹至國道一號末端,無一不是工業區重要進出口。岡山、路竹交流道區有千億螺絲產業、大社楠梓交流道是重要化工聚落、國道末端是港區繁忙樞紐。該路段成日塞的正是進出工業區的大型車輛,綿延數公里長的貨櫃停車場景觀,是行車人的日常。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該路段日間塞車嚴重未見改善,尤其岡山—楠梓路段,車禍肇事率始終居高不下。因為塞車造成的大車怠速污染與無效油耗,政府又何曾思考問題源頭與提出改善之道?如果不是「重北輕南」,很難讓人不思考為何高雄生不出一條「五楊高架」?

幾年下來,國道建設除了末端港區連接道已進行施工改善,重要的道路建設繁善可陳,預計興建的高屏第二東西向快速公路與國道十號六龜延伸線,僅能提供近山郊區動線改善,對於近市區產業動線幫助甚微;而鼎山、岡山增設的交流道,多是在改善進入市區交通,對於解決國道塞車與車禍效果有限,真正能起到效果的國道七號,因環境問題持續延宕。

由此看來,軌道建設在台灣被吹捧到奉若圭臬,任何批評都可能被貼上反進步的標籤;反之,被視為退步思維的道路建設,可能才是解決高雄交通問題的最後手段,卻無人敢言。是否因為軌道建設減少的空污,反而排擠了道路建設導致塞車增加的空污,這筆空污帳總有一天會算清楚。因為資源錯置,而讓高雄那些年錯過的「市區高架橋」、「高雄版五楊高架橋」,總有一天也會有如川普誓言帶回鐵鏽帶的製造業般,回到執政者的解決問題的政策選項中。

*作者為自由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沈迺訓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