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俊觀點:由拜登談話看經貿協議的內外穩定功能

2020-11-30 06:50

? 人氣

2020年11月25日,候任總統拜登在特拉瓦州威明頓市的皇后劇院發表演說。(美聯社)

2020年11月25日,候任總統拜登在特拉瓦州威明頓市的皇后劇院發表演說。(美聯社)

11月15日東協加五的RCEP簽署,對多數灣民眾有如天外飛來般突然,隨即引發一連串近似反射性的評論。任何國際協議都是長年艱苦奮鬥的成果,只不過在國際參與隔絕、兩岸關係冷卻、太陽花運動後任何雙邊多邊經貿協議效果一律存疑的氛圍下,政界媒體刻意忽略疏於追蹤是可以想見的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近日另一件趣事,是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在德拉瓦州發言,要求英國必須遵守1998年「受難日協議」,維持北愛爾蘭邊界暢通,否則將不會承諾任何英美之間的貿易協議。這同樣也非突發事件,因為川普總統時的眾議院早已如此表態,但似也提醒大家,脫歐後英國與歐盟間的貿易安排,只剩下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年假將屆,雙方談判官員壓力倍增,但拜登的發言,給英方一個更明確的信息:英國若能在脫歐後持續作為美歐之間的橋樑,將是利己利人。不要期待民主黨執政後的美國,會因經濟利益而支持破壞既有秩序的行為。

至於更為務實的經濟發展與就業問題,2016年迄今已有許多英歐雙方的損失評估,而這還沒有將近期的疫情衝擊納入。有人常說臺灣的企業從來不是靠政府生存的,但別忘記其他民主國家大多也不例外,更何況如果政府真能提供一點幫助呢?若非如此又要如何解釋,英國官方在脫歐公投之後,積極與各國洽商貿易協議可能性,連千里之外的CPTPP也不放棄?

經貿協議、談判及其調整,自然不僅是為了經濟增長,因為這往往可由部份具競爭力的產業來承擔。美國在中國大陸加入WTO之後,喪失二百多萬個國內工作機會而無法被彌補,是川普政府上臺後進行貿易戰的主因之一。儘管其激進手段令人質疑,但改善既有雙邊或多邊架構效率,根據國家利益討價還價,卻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另一個例子便是歐洲的太陽能產業,以往學界常以市場競爭來解釋其地位拱手中國大陸,但背後的國家補貼與技術追趕,已無法令歐盟坐視該模式持續複製,進而侵奪其他高科技產業的領先地位,畢竟當大量失業出現,將承擔福利支出以維護社會穩定者絕非外國政府。

姑不論經濟效益,經貿談判本身就是一種增加國際能見度的作為。更重要的是,必須避免其他國家地區以單方面的行動,使特定人士、廠商或產業藉市場機能的表面理由獲利,卻可能傷害本國整體發展與穩定。英國脫歐對於我國而言實在是一份「大禮」:它將使我們理解一個中等國家在試圖脫離超大經濟體引力的過程中,哪些作為可以學習而哪些必須記取教訓。但截至目前為止,英國都沒有放棄與要脫離的對象持續溝通降低損失,並以他國經貿協議來彌補。拜登的談話,應該會使部份人士放棄「採美補歐」的想法,務實看待未來與歐盟之間的關係。如此即使無法在明文期限前達成正式協議,未來仍可能在默契下設法延續合作。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國發所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