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魚,魚吃塑膠》餌料魚喜愛塑膠氣味 海鮮饕客每年恐吃下1.1萬碎片

2017-09-06 08:00

? 人氣

海洋魚類吃下塑膠垃圾,並隨著食物鏈累積至人體內。(美聯社)

海洋魚類吃下塑膠垃圾,並隨著食物鏈累積至人體內。(美聯社)

魚類是美味又低卡的蛋白質來源,但在吃魚之前,你知道魚兒都吃了些什麼嗎?日前科學家發現,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殘骸對魚類而言,視覺和嗅覺上都十分美味,魚群無法辨識而誤食塑膠已成常態。目前已知超過50種魚類會吃塑膠,而受塑膠污染所害的海洋生物更多達700種,累積在魚體內的塑膠毒素,更會隨著食物鏈大量累積在人類體內,對健康造成危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塑膠碎屑很「美味」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研究員薩沃卡(Matthew Savoca)4日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撰文表示,塑膠對魚類有吸引力的原因,可能比想像中複雜。研究人員針對北美西岸常見美洲鯷魚(Engraulis mordax)進行研究指出,海洋中的塑膠碎片在外觀與氣味上,都與魚群本身的食物極為相似,導致魚群無法辨識而誤食。

鯷魚(Anchovy)  (圖 / 維基百科)
鯷魚(Anchovy) (圖 / 維基百科)

研究人員將鯷魚常吃的磷蝦(krill)、乾淨塑膠與塑膠殘骸浸泡後,分別把三組海水溶液,注入鯷魚群所在的水缸測試反應。研究發現,當魚群偵測到具有磷蝦氣味的海水時,會變得更緊密而雜亂,也會減少平常逆流游泳的趨流性(positive rheotaxis),而在偵測到塑膠碎片的氣味時,居然也有十分相似的獵食反應。但當科學家注射一般海水,與浸泡過乾淨塑膠的溶液時,魚群的行為則沒有改變。

塑膠遺毒累積在人體內

薩沃卡表示,這項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嗅覺對海洋生物十分重要,搜尋食物時能派上用場,更會影響到牠們交配、遷徙、與尋找棲身之地等行為。舉例而言,鯊魚可以從很遠的距離之外透過血液的氣味定位獵物,鮭魚的嗅覺則可以幫助牠們在洄游產卵時找到方向。沙丁魚與鯡魚也是透過嗅覺找尋食物。

薩沃卡也提到,魚類不會因為吃了塑膠就死亡,但塑膠裡的化學毒素會降低活動力與群聚行為,也會對肝功能造成損害。更可怕的是,這些毒素無法被代謝,會累積在魚類體內,如美洲鯷魚屬於餌料魚,是海鳥、大型魚類和其他海洋掠食者的重要食物來源,隨著人類食用魚肉,毒素將逐漸累積在人體內。研究顯示,人類時常食用的海鮮如鯖魚(mackerel)、銀花鱸魚(striped bass)與長牡蠣(Pacific oysters),都是塑膠毒害的受害者。

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今年研究也發現,海鮮愛好者每年可能吃進1萬1000片塑膠碎片。如果海洋塑膠污染持續下去,直到21世紀末,海鮮愛好者一年可能將攝入多達78萬片塑膠,其中4000片可能被人體消化系統吸收,造成健康危害。

2050年海洋塑膠重量超過所有魚群

塑膠製品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也對環境造成極大的負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10年曾估算,海洋中約有480萬噸至1270萬噸塑膠垃圾,如香菸濾嘴、塑膠袋、漁網與各種塑膠包裝等,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分解消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6月發表的報告也指出,1950年到2016年間,全球的塑膠產量遽增了200倍,從150萬噸上升到3億噸。按照這個趨勢,2050年全球的塑膠產量將會達到330億噸,約等於4萬7000座台北101大樓的重量。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也報導,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總重預估將大於魚群總重。

薩沃卡呼籲民眾,在事態變得難以挽回之前,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做好隨手之勞,如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做好塑膠製品回收等等,都有助於減輕海洋污染。

2050年海洋內的塑膠總重量恐怕超過所有魚群。(美聯社)
2050年海洋內的塑膠總重量恐怕超過所有魚群。(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舒晴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