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下決心為長遠的和平而反戰,就超越了當下的物質利益。未來既是有所追求的,則治理的動力就可逐漸取代掠奪與宰制,社會連帶意識將得以孕育——即使是少數人的食安問題,將同時是所有人的食安問題;即使是別人家的小明,大家也願意想方設法營救回家。
如今,在世界人權日侈談「人權阿普貴」,忘記自己以身份為基礎剝奪小明們基本人權,形同人道罪。政策反中與政治掠奪的症候不化解,講再多都反而令人毛骨悚然。相反的,一旦反中與權力鬥爭及政權穩定脫鉤,反中可降格成次要問題,凸出反戰信仰堅定與否的問題。
統治者必須問自己,為什麼迎接活生生小明的重要性,居然連迎接帶有毒性的萊豬都不如?想想看,與其進口萊豬,不如編撥預算,直接把出口萊豬到台灣的利潤,直接補助美國豬農,既不得罪美國,又不摧毀人民對食安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也許能夠撐開自己的治理空間,進而產生執政信心。
當年鴉片戰爭時,被英軍調來中國作戰的印度軍伕,倒戈與清軍一起抵抗英國,這就是反抗帝國主義促成的連帶意識。今天,美、日御用的民進黨,就像是當年印度軍伕,若能掉轉矛頭與人民一起,從思想深層幡然醒悟,擋住萊豬、核食,則不但人民必然重新團結在其周圍,民進黨也可以建立自信。
面對強權有自信,就會有人性,這幾乎是醫治喪心病狂的唯一藥方。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