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兩面人—柯文哲的前台與後台

2017-09-19 07:1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戲台前後有兩個面向。。(陳明仁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戲台前後有兩個面向。。(陳明仁攝)

不管職位高低與權力大小,台灣的政治人物至少都有一個正式或非正式的舞台,最好是獨步全場的國際舞台,而且還要有觀衆,満堂喝采。從地方到中央,任何人没有舞台,即使有頭有臉,絶對成不了政治咖。有舞台,但台下無人或小猫兩三隻,顯然也不成氣候。舞台和觀衆全缺,便是芸芸衆生的凡夫俗子,滄海一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北市長柯文哲就不同凡響了,既不缺舞台,觀衆又満街跑,特别是年輕一代,簡直把他當偶像崇拜,唯柯P是瞻,更奉話語為圭皋。也難怪,柯文哲的演出,不論是照本宣科,或臨場即興唱作,為之傾倒的不在少數,儘管票房未必叫好又叫座。在台灣政治舞台上,柯文哲的星運大概無出其右,鋒芒直逼層峰,不可一世。

舞台,自然包括前台與後台,是劇場表演的必要結構,也可應用到日常生活。美國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在1959年提出前台與後台的概念,探討個人如何在公開場合呈現自我(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基本論點是,因為場域有别、觀感差異與期待不同,前台和後台各有一套操作邏輯及規範要求,演員與觀衆往往彼此心照不宣(我在演戲,你在看戲),一齣戲才能順利演出。

人是社會演員,只要在公開場合,便處身一個前台,面對台下真實或想像的觀衆,透過各種符號或道具配備,努力塑造一種正面形象,以討好並維持他們可能具有的某種印象。這種前台建構的形象與後台行為不見得有所關聯,從政治界到學術界,台上道貌岸然,台下男盗女娼,在台灣或其它國家俯拾皆是。

20170915新生公園小白宮變身樂齡新據點 柯文哲要把北市325個老人共餐據點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台北市政府)
新生公園小白宮變身樂齡新據點。(台北市政府)

以前台和後台的觀念看台灣政治舞台,相當貼切。前台是政客直接粉墨登場的地方,可以是大雅之堂(如總統府或立法院),也可以是野台(如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棚架),或其它足以間接吸引觀衆的場合(如電視節目的訪問或論壇);後台就侷限多了,隠含特定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取捨,只有導演、演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進出,是一個「非請勿入」的場域,通常不能也不會曝光。自爆其短,是另外一回事。

柯文哲的舞台當然是台北市,這個前台雖然由85萬台北選民於2014年打造,觀衆卻是270多萬市民。經由市議會或新聞媒體的渲染,他的話語和舉止都無所遁形,一旦出了差錯(例如「兩岸一家親」和「打造生命共同體」的繆論)或穿幫(信口開河),也難逃衆人的指責。台上如果荒腔走板,台下難免鼓噪,要求下台以謝國人的聲音勢必不絶於耳。

相對於前台,柯文哲主持或參加的任何不公開會議,或排除新聞記者到場,包括7月初在上海雙城論壇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談,以及8月下旬在台北世大運期間跟國台辦交流局長黃文濤會面,便是後台的事。既然是後台,誰主導前台的角色、走位與台詞,就涉及導演與製作人力量的運用和利益定奪,潛規則終究演變成一種制度:順我者生,逆我者死。9月11日李明哲公審,便是後台排練過後,才搬上前台演出的一場荒繆劇,惨不忍睹。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