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經過川普4年的震撼教育後,歐盟無意再亦步亦趨追隨美國,準備要「走自己的路」了,無論是歐洲準備搞自己的半導體發展計劃、或是不聽美國勸阻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都是明確的表徵。
中國突破美國的圍堵與經濟孤立的利器,其實說來非常簡單、務實:就是中國龐大的市場與經濟力量。雖然在經濟規模上,中國約是是美國的3分之2,但以現在的進口市場而言,中國雖仍少於美國、但同樣是2兆多美元級的大市場,而中國屬尚待開發的未成熟市場、人口是美國4倍多,而且可再開放的領域多,因此對許多企業而言,更有吸引力。
具體案例一個是中國開放金融,馬上讓華爾街的金融企業,不管川普要企業離開中國的「勸告」,為搶進中國市場紛折腰,對中國的投資反而增加;而歐盟要簽中歐投資協定,也是為企業與經濟尋找市場,德國總理梅克爾夫人在卸下輪值的歐盟主席前努力達成,因為德國經濟受惠於中國多,近月中國更已成為德國最大出口市場。中國要突破美國的圍堵與經濟孤立,只要開放市場即可把華爾街、歐盟都拉到自己這邊,外界說在談判最後,中方對歐盟「讓利」,開放得更多,當非虛言。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RCEP上,中國已經是大部份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或是最大出口市場,沒有人願意得罪這個大金主。在RCEP簽署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得非常非常直白、明確:「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缺少中國的聯盟...各國不會希望加入冷戰式聯盟」。某個角度而言,北京出手「教訓」澳洲,多少也是告訴各國,參加美國對中國的「冷戰聯盟」的下場。
而因中國率先由疫情中復甦,中國占全球貿易、GDP的比重在上升中,外界預測其經濟規模超越美國的時間亦往前提,因此所謂中國的經濟孤立這件事,發生機率已是微乎其微;反而是打貿易戰、高喊中美脫鈎的美國,從原來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變成落後於歐盟、東協之後。台灣在思考美國提議的所謂供應鏈重組、兩岸關係、到美中台三方關係時,該多注意到期望與實際發生之間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