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鼎銘觀點:深耕計畫應強化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2017-09-25 06:20

? 人氣

「對於本次教育部立意良善的深耕計畫,雖多所認同,然而對於過去偏重科技而低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則甚感憂心。」(示意圖,取自網路)

「對於本次教育部立意良善的深耕計畫,雖多所認同,然而對於過去偏重科技而低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則甚感憂心。」(示意圖,取自網路)

眾所周知,臺灣高等教育發展長期面臨重重困難,今年我們樂見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預計未來五年將以850億經費,藉由計畫績效指標來協助學校發展教學卓越和特色,「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以維護學生受教權和健全教學環境目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只是深耕計畫另外一個重點,是針對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將「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但如何執行才能獲得各大學信服?公民信任?又怎麼避免過去頂大計劃執行所留下的種種難題?則是受到眾多關切。

因此,對於本次教育部立意良善的深耕計畫,雖多所認同,然而對於過去偏重科技而低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則甚感憂心。筆者特別針對深耕教育研究中心,本於關懷高等教育和研究發展之初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不應限於傳統頂尖大學,而應該積極促成跨學科及跨校領域學者合作,建立更具整合性及議題性的研究中心;針對社會科學或文化價值、前瞻式教育方針、博雅通識教育等具公共價值之議題,以及當前缺乏跨領域、創新創意和人文藝術人才的台灣教育環境長期投入研究能量,深究如何發展知識、教育方法和人才培育。

二、在人文社會科學之上,現階段具有能力進行大型人文及社會科學計畫的主持人,往往不如理工類學者能大量發表論文,也不見得那麼看重I級期刊,卻深具執行大型研究計畫之經驗,全力發揮開拓新型重要研究議題,以及跨國學術交流和人才培育等等貢獻;更重要的是,帶領學圈開啟具前瞻性議題的研究動能和知識發展。因此是否在主持人的學術條件上,應該有「更適用於人文社會學者學術貢獻的標準」。

三、以當前火紅的新南向政策發展為例,筆者就以自1994年以來各學術機構陸續成立的各個跟東南亞有關的主題計畫中心、研究中心為例,試舉以下幾點想法提供大家參考:

教育部政務次長蔡清華摔92所大學到吉隆辦展。(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政務次長蔡清華率92所大學到吉隆辦展。(教育部提供)

(1)新南向政策是當前重要政策,反映在教育部深耕計畫的研究中心補助,絕不應該缺席;不管是新南向研究中心或稱東南亞研究中心,應透過明確政策指示,鼓勵重點學校籌組或擴大既有的聯盟團隊,建立跨校研究中心。

(2)跨校研究中心可以區分「政策型中心」(如東南亞與南亞國際研究、第二軌外交研究、區域安全與政經情勢)、「基礎型中心」(如東南亞與南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功能型中心」(針對特定議題,如崛起中的東南亞創意經濟產業、技術與產業的應用及產學模式研究),以這三類型研究中心為三軸心,各在既有基礎上發揮應有特長,也可相互資源串連、奧援。日前報載,台灣將成立「新南向國家級研究中心」,若為屬實,則可以作為一個整合性的平台,串連各大專院校所成立的三類型東南亞研究中心,達成有效串聯、具體整合的功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鼎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