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療癒了台灣女性 2020年最賣座台灣電影《孤味》:每個台灣家庭都曾有過的故事

2021-01-01 12:10

? 人氣

從飲食文化層面來看,如同電影名稱「孤味」一般,電影中秀英阿嬤終其一生做到最好、讓她賴以持家的手工蝦捲,就是台南的在地味道代表。莊佳穎說:「飲食或者是飯桌,作為一個人際跟親情互動的媒介,這個也是在台灣社會跟台灣電影裡面很常藉用的一個題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影《孤味》中的秀英阿嬤一輩子靠著賣蝦捲,養大三個女兒。 (威視電影授權提供)
電影《孤味》中的秀英阿嬤一輩子靠著賣蝦捲,養大三個女兒。(威視電影授權提供)

許承傑解釋,台灣有一種傳統食物叫做「雞捲」,它並非專指用雞肉包的捲,而是來自台語「雞」與「多」的諧音,指的是許多台灣家庭把前一晚的剩菜拿去做成捲,有「多出剩菜之捲」的意思; 又由於過去的台南人比較富裕,因此把蝦子放進來,雞捲才變成了蝦捲。

「要是這個電影你看了之後對你有一些共感,就像這個蝦捲、或像這個雞捲一樣,每個家都有類似的故事,只是裡麵包的感覺不太一樣。」他說。

文化風俗層面而言,劇中台南鹿耳門天后宮的電影場景,也深刻表現了台灣的民間信仰。許承傑說:「媽祖那是很台南、很台灣的一個神職,然後她又是一個女性的神明,像我們家有很多都是拜媽祖的,我覺得那個里面有一個不一樣的情感在。」

「我個人覺得最有台灣味的就是婚喪喜慶,所以包括開場的秀英的壽宴,然後辦喪禮的過程中各種儀式。」黃怡玫補充,台灣以佛教或道教儀式辦喪禮的差異、摺紙蓮花的傳統、過世後七天舉行「頭七」儀式等習俗,都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窺知一二。

秀英阿嬤與女兒和孫女在靈堂裡摺紙蓮花。 (威視電影授權提供)
秀英阿嬤與女兒和孫女在靈堂裡摺紙蓮花。(威視電影授權提供)

語言層面來看,這部片也有高達八成的比例使用台語(閩南語)。

「因為我自己家裡面的長輩溝通方式就是這樣,那既然它要相對是寫實的,我覺得全部都說我們在講的中文比較不符合真實的狀況。」許承傑說,他們希望製作一個相對「雅」一點的、以台語發音的戲劇,也因此特別請來台語指導老師,讓演員學習台南市的在地台語腔調。

電影中,當一家三代聚在一起時,高齡70歲的秀英阿嬤作為老一輩台灣人,在語言的使用上以台語為主; 在都會里工作三、四十歲的女兒們,習慣城市裡使用的中文(普通話),但在回到老家時則以中文、台語交雜與長輩溝通; 而再小一輩十幾歲的孫女,雖然聽得懂些許台語,但是溝通時都以中文為主。

莊佳穎認為,《孤味》當中台語的使用彰顯了台灣近年對本土價值的追求,尤其是從2008年魏德聖導演的電影《海角七號》以來,台灣年輕導演的本土意識越來越重。「就是中國跟台灣的這種政治的角力氛圍下,我覺得(台灣)主體性的追求會成為是接下來大概好幾年的主流,這個基調應該不會改變。」

許承傑說,台灣在地的情感仍會是自己的創作核心,這是他為什麼選擇改編家里人的故事作為第一部電影作品。「今天你要讓大家有共感,有共感的東西一定不是只有台灣會有共感,因為全世界的人都會有共感。那你怎麼把那個最本土的、或者是說最在地化的那些東西、我們的共通的情感,變成一個值得大家進戲院看的東西,我覺得那應該會是我創作上一直想要尋找的東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