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能讓民眾享受便利服務、接軌國際潮流的晶片身分證,因無法化解資安疑慮,在試辦前夕狼狽喊卡。其實,台灣民意拒絕的,並非身分識別數位化,而是政府不願耐心溝通的草率態度。
一張約5公分長、8公分寬、嵌著鈕釦大晶片的塑膠卡,為何同時承載著與平凡外觀極不相稱的重大責任和巨大爭議?
它是2018年底被時任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視為「智慧政府基礎架構」、並責成內政部妥善規畫全面換發事宜的「數位身分識別證」(eID)。
當時,積極推動數位轉型的行政院,期待「運用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優化決策品質⋯⋯,進而帶來更創新便捷的服務、體現更透明治理的政府」;負責擘畫藍圖的國家發展委員會認為,政府數位轉型的基礎,是讓民眾線上申辦政府服務,因此必須對全民發放一張能在網路世界辨識身分的證件。
但這張被寄予厚望的晶片卡,卻被許多專家學者認定是攻破特洛伊城的木馬,不僅構成資安破口,更可能淪為政府窺探人民隱私的監控工具。內政部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屢屢遭民間團體、專家學者、朝野立委的強烈反彈,導致進度一再延後,試辦範圍也因各界疑慮而大幅縮水。(延伸閱讀:綠營政治海嘯逆襲》蔡英文點名數位身分證 內政部嚇出一身冷汗)
各界疑慮不止 政策觸礁
儘管內政部試圖頂住壓力,但2020年12月25日,連唯一同意在隔年元旦試行換發數位身分證的新竹市政府,也冷不防宣布「若中央無法針對資安問題釋疑,市府傾向暫緩試辦」;再加上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隨後承諾「若資安疑慮未消除,不會貿然推動」,形同宣告政策觸礁,短期內難再有進展。
根據內政部發表的《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數位身分證除了能大幅節省民眾與政府機關互動時間,還設計了多道防偽功能、將部分目前印在卡面上的資訊轉存至晶片,得以大幅降低證件遭變造盜用與個資外洩風險;內政部部長徐國勇更多次拍胸脯保證會謹慎處理資安問題,但疑慮為何仍由四面八方蜂擁而來?
為了更廣泛調查專家意見,2020年11月,《今周刊》針對全國各大學資訊工程與資訊管理系等系主任發放問卷。回覆的24位學者當中,雖有近半數的42%認為台灣有必要發行數位身分證,但僅29%支持2021年7月就依內政部規畫的時程開始換發。
持反對意見的17位學者中,有15人選填的理由是「對政府的資訊防護與風險控管能力缺乏信心」。由此可見,「資安疑慮」並非少數極端意見。
疑慮,和台灣長期面對中國國家級網軍的威脅有關。根據官方數據,台灣每月面臨3億次駭客掃描、3千萬次惡意攻擊,這些行動的用意除了鎖定政府與產業機敏資料,也可能是為中國對台灣持續的「認知作戰」蒐集資源。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最新發布的《西元2020中共年報》特別以專章分析「中共認知作戰」,強調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意圖運用民主多元分裂性質製造混亂,進一步消耗民主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