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的出現,實為對互聯網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具體回應。互聯網1.0的時代,「協定」與「應用」所創造的價值高度不對稱。互聯網原生於美國DARPA為了確保通訊網絡不會因爲核戰而癱瘓的研究計畫,相關基礎建設的原始構建成本,早已被美國龐大的國防預算吸收。早期互聯網協定多半為工程師與科學家為解決通訊問題所設計的小程式或軟體套件,設計原則並非著重在面向一般大眾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與互聯網巨頭企業的競爭策略,使得這些服務(電郵、搜索、社群媒體)有了「準公用事業」(quasi public utilities)與「全球公用品」(global public goods)的特徵,造成應用服務的價值被集中體現在巨頭的股票市值上,支持其平台服務的基礎協定的價值反被壓縮。
區塊鏈技術驅動的互聯網時代,因應海量數據及細分市場的資訊安全與營運需求,若能掌握一系列更為可管可控的基礎協定,有機會讓應用層的競爭格局重新洗牌。應用層的服務價格因為底層協定的互聯網化而下降,導致價值向協定層轉移,有利於提供服務的運營商。然而構建此類服務仍然需要前期投入,其中高端工程研發人才是最主要的成本。
互聯網巨頭透過高薪攬才的壟斷性競爭策略,已經讓資訊工程人才的薪水居高不下,加上開發企業級區塊鏈應用與金融科技相關產品的工程師須具備分佈式系統、雲端資料庫、信息安全、加密通訊、大數據分析、移動應用程序等領域的開發經驗,培養不易,供應緊俏。這些精英人才若不願淪為幫互聯網企業打工的碼奴(寫程式碼的奴隸),就必須利用金融市場「資本化」才華。區塊鏈讓這個過去由矽谷與華爾街 掌控的融資渠道,透過虛擬貨幣實現了「民主化」。財務自由不再是資本家說了算的遊戲,工程師宅男透過ICO一樣有機會富貴逼人,春色無邊。
在2016年利用以太坊區塊鏈於一個月內完成募集一億六千萬美元的「現象級」眾籌專案 – 多中心化自治體 The DAO橫空出世後,我在《大道融資與及時金融》一文中指出:
「…區塊鏈與互聯網多中心化的技術特性,提升投資相關的情報傳導與研判的效率,理論上能讓有眼光有膽識的投資人與創業家多一個認識彼此的機會,確實是一個新穎的融資解決方案。但這與不靠區塊鏈技術的其他眾籌平台是否有根本的差異?…最大的問題,是籌資方履約能力的信用風險無法被精確判定。這其實是所有新創專案在原型階段時都會面臨的問題:沒人能保證產品一定能做出來,也沒人能精確預測產品原型走向商品化的策略是否一定成功,有心人利用群眾同情心騙錢的誘因,永遠存在。因此,眾籌的項目篩選邏輯、金流追蹤、籌資方聲譽查核、專案進度監控、法律責任歸屬等等,都必須有全盤配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