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即使是原則上也無法)計算潛在迷因真正傳遞出去的比例, 但要表達的想法很清楚:選擇的壓力很大,因此在眾多競爭者中能存活下來的很少。只有一些迷因成功地從大腦複製到大腦、大腦複製到印刷品、印刷品複製到印刷品,或是從聲音複製到光碟。我們會定期見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也就是從複製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案例。我的問題很簡單:勝出的是哪些迷因?
我要以迷因觀點來處理幾則爭議性問題。我先從簡單的開始。問題本身或許不會很深奧,卻能挑起人的興趣,並且能讓我們練習從迷因觀點來思考問題。
並非萬事皆迷因
一旦你掌握了迷因的基本觀念,你很容易就會一頭熱地把所有事情都想成迷因,把迷因等同於觀念、思想、信念、意識的內容,或是任何你想得到的東西。這種傾向是嚴重混淆並妨礙我們去瞭解迷因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我們需要從對迷因清晰準確的定義出發,並決定哪些算數、哪些不算。
最重要的重點就是要記得,就像道金斯原始公式所描述的,迷因是經由模仿傳遞出去。我以「執行行為、儲存於腦中(或其他物件),並經由模仿傳遞下去」來描述迷因。《牛津英語詞典》如此定義迷因這個詞條: 「meme(mi:m),生物學名詞(n. Biol.),由「模迷因」(mimeme)縮減而來……,模仿自名詞基因(GENE n.)。」文化的一種元素可能經由非基因遺傳的途徑(尤其是模仿)來傳遞。模仿是一種複製,或拷貝,迷因因此是複製子,並具備複製子的能力。你甚至可以說「迷因就是經由模仿而傳遞出去的事物」,如果這樣聽起來不會太彆扭的話。
我們或許會(也真的會)去討論究竟什麼可算作模仿,但現在我就先跟道金斯一樣,以「廣泛的定義」來使用這個詞。當我說「模仿」,我的意思就是藉由語言、閱讀、指令以及其他複雜的技術和行為來傳遞資訊。從一人到另一人的觀念和行為的複製,不論何種類型都是模仿。因此當你聽到一個故事,並且把其中的要旨傳遞給其他人,你就已經複製了一個迷因。重點在於,強調模仿讓我們能排除所有無法傳遞出去的事物,而這些事物無法被稱為迷因。
先把目光從本書移開一陣子,看看窗外、牆壁、家具或是植物。任何東西都可以,安靜地看5秒鐘,然後繼續閱讀。我假定你經驗了某些事物。風景、聲音和印象共同組成你這5秒鐘的經驗。這些事物跟迷因有關嗎?也許你會告訴自己「這株植物需要澆水」,或是「如果外面車輛不要那麼多就好了」。倘若如此,你就是在使用著字詞。你通過迷因的方式獲得這些字詞, 然後再把這些字詞傳遞出去。然而,就感官知覺經驗本身而言,這不必然牽涉到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