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模倣通才的最高典範:《迷因》選摘(3)

2021-02-07 05:10

? 人氣

筆者表示,每當人們說話,就是在製造迷因,但這些迷因大多在傳播過程中快速消逝。示意圖。(圖/取自flickr)

筆者表示,每當人們說話,就是在製造迷因,但這些迷因大多在傳播過程中快速消逝。示意圖。(圖/取自flickr)

經過將近1個世紀的研究,發現人類以外的動物中幾乎沒有真正模仿的證據。鳥鳴顯然是個例外。相較而言,人類是「模仿通才的最高典範」。跟其他動物不同,我們很容易就能模仿幾乎所有東西, 而且引以為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現在可以採取新的觀點來看世界。我要稱這個觀點為迷因觀點,雖然迷因當然是沒有眼睛也不會有觀點的。迷因無法觀看任何東西,也無法預測任何東西。然而,這種觀點的重點與生物學中「基因的觀點」是一樣的。迷因是複製子,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努力增加數量。因此,迷因的觀點就是以迷因能獲得複製機會的觀點來看世界:如何能讓迷因獲得更多複製?以及什麼會阻止迷因的複製?

我想問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我也會在幾個不同脈絡中不斷提出。想像一個充滿迷因宿主的世界(例如腦),以及數量遠多於宿主的迷因。現在我們要問,哪些迷因比較有可能找到安穩的居所,得以再次傳遞出去?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迷因

這是確認我們所居住真實世界的特徵的合理方式。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創造或是遇到無數迷因。我們的想法基本上大多是迷因,但這些想法如果沒有說出來,就會直接滅絕。每當我們說話,就是在製造迷因,但這些迷因大多在傳播過程中快速消逝,有些迷因則會持續藉由電台、電視、書籍、人們的行為,或是科技產品、影片和圖片中傳播。

想一下這10分鐘你腦袋中冒出多少思緒,至於一整天想過的事情,更是不可勝數。即使在閱讀,你也可能想到其他人,想到你打算要做的事,擬定當天的計畫,或是力行書中激發出來的想法(希望如此)。這些思緒大多不會再出現,你也不會傳遞出去,它們就這樣消逝了。

想想你想對其他人講的事情,或是你會從其他人聽到的話語。你可能在聽廣播、看電視、與他人用餐、協助孩子做功課、接聽遠處捎來的電話。你在這些處境中對話的內容大多不會再傳遞出去,不會以這種方式重現:「然後他就告訴她……」或是「然後你知道嗎……」,大多都是才誕生就死去。

書寫文字的情況可能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這個書頁中的文字至少被你讀到,但可能不會再進一步傳播出去。即使你真的把它傳播了出去,你可能會把內容打亂,組合成容易記憶的模樣,或者也因為我陳述得不夠清楚,因此複製品的保真度未必總是很高。我們每天印製出數百萬份報紙,但是1周之後大多數的複製品都消失了,人們大多忘記報紙上寫了什麼。書本的情況或許好一些,不過光是在美國,每年出版的新書就有十幾萬種。並非所有新書都具有影響力或是會被記得。即使有些科學論文獲得廣泛閱讀和引述,但據說那些論文大多沒有人讀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