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台灣應當平實看待拜登時代,與即將來臨的美中台關係變局。川普風暴過後,拜登團隊要收拾爛攤子,拜登念茲在茲的不是中國,而是新冠疫情和氣候變遷問題,失業救濟和食物銀行前大排長龍,讓宛如人間煉獄。拜登的國安團隊與政策,不同於川普政府盡是對華鷹派,採取圍堵策略,打貿易戰、科技戰到新冷戰。當拜登入主白宮後,對外政策將會有三大轉變:
首先,告別川普的單邊主義,恢復國際多邊主義。川普以「美國優先」為由退出多個國際組織,拜登他在去年春天在美國《外交事務》期刊發表〈拯救後川普的美國外交政策〉,主張美國要在全球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上任後將迅速回歸《巴黎氣候協議》、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相關組織,並計畫恢復《伊朗核協議》,重回國際組織的領導角色。拜登多次說過上任後首要之務是告知盟邦們:「美國回來了!」
其次,民主人權理念取代重商主義。有別於川普重視「交易的藝術」凡是向錢看齊,拜登篤信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拜登說在他就任第一年將與理念相同的國家領導人召開「全球民主峰會」,以確保美國領導地位、聯盟和承諾,並計畫召集一場新的「全球氣候變遷大會」。
第三,決策穩定性多於不可預測性。相較於川普的我行我素、決策反覆、朝令夕改,拜登的決策會具有穩定性和可預測性。被喻為「亞洲沙皇」的坎博在一月十四日亞洲協會主辦的「美中未來」研討會上表示,美中兩國的互不信任已深,未來拜登政府施政將著重「可預測性、穩定性和明晰性」,避免「驚喜」。坎博認為美中可從簽證、記者、領事等議題開始,雙方採取溫和步驟,幫助對方脫離當前困境。
就美中關係將朝向「新競合關係」。拜登政府認為,俄羅斯才是美國的「最大安全威脅」,將聯手歐盟國家對付俄羅斯。至於中國是最大的「競爭對手」,但不會出現美中脫鉤的新冷戰。美國將充分利用現有多邊機制,在經濟貿易方面,在西方七國集團(G7)的基礎上邀請澳洲、印度和韓國組建「民主政體十國集團」(D10);在應對中國軍事擴張上,則從現有澳、印、日、美組成的四方聯盟(QUAD)繼續擴大朋友圈,制衡北京的「領土冒險主義」。
拜登時代的美台關係不會倒退,美國官員是否還會頻繁訪台很難說,推動台美自貿協議也不會像共和黨那麼積極,但會持續走在「挺台抗中」的軌道上,從川普時期大張旗鼓的舉措,轉為低調謹慎。拜登政府要與中國進入新戰略競合的大國關係,應會期待兩岸重啟對話,以降低台海風險,兩岸官方之間可能會有促談的壓力。
最後,我們需要細究艾利森是否是「拜登核心幕僚」嗎?事實上,這根本就不是重點,是否冠上這個頭銜,都不會損及艾利森發言的份量與重要性,艾利森以學者的身分解析拜登時代的美中台關係前景,當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礙於官銜難以啟齒時,由他講出了台灣可能遭逢的處境,那才是台灣民眾真正需要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