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安會2017年把原本的亞太策略納入印度洋區域,「印太戰略」成為川普政府在該區域的準則,隨著新總統拜登上台,身為此戰略重要夥伴的日本及印度走向也受到關注,台灣政治大學助理教授石原忠浩認為,日本會以美日同盟方式推動此戰略;印度訪問學者胡莎娜則強調,印度與台灣合作,以及制衡中國是兩回事,不曾也沒有「台灣牌」這種利用行為。
俄羅斯影響東北亞安全
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和亞太青年協會26日舉辦座談會,討論美國新總統拜登上台後的印太戰略,以及日本、印度的角色,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廷說,日本、南韓都是美國在東北亞的重要盟友,而俄羅斯2012年提出「重返東亞」(Pivot to the East),目的在於削弱美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加上日韓俄有各自的利益與衝突,像是日本和俄羅斯有領土爭議,因此該區域國家常採取避險策略。
對於拜登的印太戰略走向,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指出,準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先前在聯邦參議院聽證會的表態,代表拜登政府基本上同意川普政府的策略方向,但做法會有不同,「反制中國已是(美國)跨黨派共識,關於中國的決議和法案都是一致性通過」。他亦稱,拜登設置國安會亞太事務協調官一職,顯示對該區域更加重視。
美國跨黨派挺反制中國
宋文笛表示,美國國安會過去僅由資深主任(senior director)主管亞太、中國事務,川普時期提升至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負責,但不是專責,因此拜登政府有印太事務協調官職位,國安會議中的發言權會比以往大。他直言,布林肯未正面回應前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解除與台交往準則內規,只說「會謹慎檢視《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規定」。
宋文笛稱,美國政府對台灣最主要的支持來源是國會,並以1995年台灣已故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為例,當時國會參眾2院強力支持,最後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同意在任的李登輝以私人名義訪美。石原忠浩則指出,2016年時任首相安倍晉三以「戰略」稱此策略,但之後改為「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接著再刪除「構想」2字,主要是消除東協等周邊國家的疑慮。
美日同盟為核心 印度不打「台灣牌」
石原忠浩說,日本會以美日同盟為核心原則來推動印太戰略,不過與中國維持競爭、合作關係才務實。對於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和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24日通電話,確認釣魚台適用《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石原忠浩表示,歐巴馬時期就已是此立場,中國很清楚,只是與以前不同在於,中國現在會頻繁派軍艦、軍機侵擾日本海域和領空。
儘管美日韓同盟,但日本與南韓有歷史恩怨,歐巴馬時期極力當和事佬,石原忠浩稱,美日韓同盟主要是因應北韓,「不過北韓問題不在拜登政府優先要務清單上」,因此拜登政府短期內不會聚焦日韓爭議。根據川普卸任前夕解密的印太戰略檔案,印度是主要夥伴,內容直指美國、澳洲、日本、印度要建立四方安全機制,做為區域總部。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07年提議,與美國、澳洲、印度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但之後澳洲退出,使得該機制停擺,直到2017年才恢復,被問及印度奉行不結盟立場,是否會影響參與此機制,胡莎娜(Sana Hashmi)直言,並沒有具體的「不結盟」規定,且反制中國也不涉及結盟,主要是基於印度和其他國家的共同利益,同時強調印度與台灣發展關係,無關反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