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設身處地想,晚近各種教育政策更張,大學端要處理的事務益發繁劇,需要教授兼職承擔的各種行政、招生、命題、評選、審查等工作相當多。以招生而言,教育「先進」國家都是以專職人員辦理,因此對於書審、面試等評選工作經驗老到,專業知能備受肯定。這等專職、專業工作到了台灣,卻慣常以兼職、輪值方式執行,再加上曾有一些教授心直口快,坦言審查時的「真相」,隨即引發諸多議論,這就不能怪社會大眾對於審查、評選的信任度,為何始終都有所保留了。這也是晚近高中端或社會大眾一直強力要求大學端,必須公開「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的緣由。
軍備競賽2.0:提供套裝歷程
此外,有一派家長或教師的態度相當保守,甚至也有高中校長公開說,如果考試成績不好,學習歷程檔案再好也沒用。這種打從心底對於學習歷程檔案不以為然的態度,是其難免「困頓」的第3個原因。
這一類校長、教師或家長傾向於「相信」大學端骨子裡還是看重成績的,只要性質屬於「一翻兩瞪眼」的考試成績夠好,大學端就會錄取,學習歷程檔案只是聊備一格、做個審查的假動作而已。因此,他們會統一發包,提供套裝歷程,保證體例完備、形式多元、內容吸睛、過程充實,然後學生就可以專心準備考試了。這樣的學習歷程都會是一趟趟山明水秀、平穩舒適的「踏青」或「觀光」,留下許多美好的記錄與心得,而且一定會有服務學習經歷,展現博愛的情操。如果這不是「過度軍備競賽」2.0版,那什麼才是呢?
經濟、文化資本落差難忽視
學習歷程檔案難免「困頓」的第4個原因,無可諱言的,來自於學生家庭的社經背景或文化資本的落差。「學習歷程檔案」強調著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既然重視個人風格,要求展現適性發展,換句話說,就是學生得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又有能力爭取獨特的學習資源和機會,這些要件其實都很需要家庭有形、無形的助成,因此,城鄉、階級、族群等差距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目前學校及政府並無法消弭,或有效拉近這樣的落差。
政府或學校,乃至媒體,晚近都會強調某某學生家庭背景如何平常,甚至資源比較貧乏,但因為很努力,所以經由申請入學管道獲得就學「台、清、交」的機會。我們不否認確實有少數成功的個案,但這些「樣板」可以證明備審資料或學習歷程檔案措施的完善嗎?如果官員或校長們如此堅信,這當然是粉飾太平了。台灣的貧富差距仍在拉大中,而城鄉差距也始終令人擔憂,12年國教重視適性發展,這是合理且重要的,但因重視「差異」而遭到凸顯的「差距」如何改善,政府的對策得拿出來,否則只是建置一些特殊管道,或保障一些特許名額,這不是在改善,而只是在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