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去年經濟數據,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2.98%,不僅是四小龍之首,而且是30年來首次超越中國。這個成績當然值得高興,但也不要興奮過頭到膨風無知。
因為,第一,這是非常情況下出現的非常數據,未來幾無可能再現;第二,台灣早就過了要跟中國拚經濟成長率數字的階段;第三,未來風險要注意。
去年各國的經濟表現,大致上已脫離經濟宏觀管控好壞的影響,而是直接與「疫情管控」能力與表現直接掛鈎。疫情管控失敗的國家,經濟衰退程度會糟到讓人不省人事;反之疫情管控成功的國家,則得享豐碩成果。以此標準來看,幾乎全球大部份國家都算是管控失敗,因此全球經濟預測值是衰退達4-5%,算是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差的表現;疫情嚴重的美國衰退3-4%,更嚴重的如印度、英國、義大利等衰退達10%上下。
能夠維持正成長的國家變成屈指可數:台灣與越南大致上可說是全年都成功控制疫情,加上有中美貿易戰等其它因素加持,所以維持正成長;中國則是新冠疫情「首發國」,去年首季全面的封鎖導致經濟衰退高達6.8%,但第2季之後因控制住疫情與復工順利而逐季拉高成長率,讓全年能拉回到2.3%的正成長率。其它四小龍中,韓國同樣因疫情控制佳,衰退幅度只有1%,至於同樣疫情控制不錯的港衰退6.1%、星衰退5.8%,幅度較大的原因在星港是全球重要的貿易轉運港口,受去年全球衰退與貿易減少的衝擊更大。
最簡單的說,去年台灣成長率超越中國的原因,一個是台灣疫情控制成功、並同時受惠於中美貿易戰的轉單與搶出貨效應,另一個是中國首季疫情失控導致的嚴重衰退。合理預期,這些因素不會同時再次出現,因此台灣經濟成長率不會再出現超越中國的情況。
從數字上看又更明確:去年兩岸經濟都是逐季上場,中國第4季成長率達6.5%,台灣是4.94%,顯然回歸正常後台灣還是不可能高於中國,中國全年只有2.3%成長是因首季衰退6.8%而拉低全年數字。而對今年的預測值,中國成長率是8-9%,也是遠高於台灣4%左右的成長率。
因此,網路上那些在1450帶領下,高喊「我台灣我驕傲」、「大敗大陸」,甚至認為未來台灣都能打敗大陸的看法,皆可休矣,因為可能性太低了,而且台灣早就過了跟中國拚經濟成長率數字的階段了。
每個經濟體因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能享有的經濟成長率亦不同,大致上都是經濟發展初期與起飛期,成長率高,之後逐漸下降,成熟期後則多是只能有中低度成長。台灣經濟量體雖然遠小於中國,但發展成熟度在其之上,經濟起飛期固然享受過兩位數成長率的好光景,但現在早已過了那個階段,更兼人口紅利消失、甚至開始出現人口衰退,因此經濟成長率要高於中國或是東協等開發中國家,難上加難。
雖然成長率高一點當然是好事,但事實上,台灣現在已不是、也不必硬拚經濟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經濟體質與內涵、生活環境等,才是更重要的考量。
此外,未來的風險與隱憂更值得注意。在國內表現不錯的經濟數據下,其實存在著高度的不平衡發展,例如:民間投資正成長,但半導體卻占去大半江山,甚至台積電一家的投資就超越其它投資,這種傾斜與不平衡,從整體角度看,有風險集中的憂慮,從內部個體角度看,對創造就業與所得平衡亦非有利的發展。
對外的國際經貿關係上,台灣的邊緣化危機較過往更甚,去年11月,涵蓋大部份亞洲主要經濟體育的RCEP正式簽署,預估年底即將上路,台灣的出口與投資必然受影響,而且傳統產業受的衝擊遠高於科技產業,但台灣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如CPTPP等全無進展。此外,美國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的變化,對台灣是利是弊仍是未知,但必然有深遠影響。因此,不必留戀在非常態情況下超越對岸的經濟表現,反而該多用心想想如何面對前方的風險與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