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利率降至谷底,民間游資充斥,投資人積極尋求新的投資標的。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發起的「影響力投資」,主張兼顧獲利與影響力,將資金投入可以解決環境、社會問題的標的,例如空氣、水、食物、垃圾、社會等問題,未來10年綠色供應鏈有爆發性成長,台灣在循環經濟、永續創新方面有極大優勢與商機。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5日於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行一場論壇,由M.I.H.資本管理總裁嚴心雋分享國際影響力創投的趨勢與案例。嚴心雋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的長子,多倫多大學經濟系畢業,曾任職匯豐銀行,目前專注於影響力投資。現場聽眾有前行政院長陳冲、前交通部長葉匡時、台大教授馮燕等人。
嚴心雋指出,「未來10年我們生活中的用品,從衣服、眼鏡到鞋子所使用的材料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未來10年,整個產業的供應鏈將轉型升級至循環永續的體系,台灣具有極大優勢。從投資者的角度,台灣的投資機構、金融業者最有機會。」
嚴心雋指出,「蘋果公司宣布2030年要達到百分之百碳中和,整個產業鏈與產品都要達成碳中和,未來10年綠色供應鏈有爆發性成長,這是蘋果的大挑戰,也是台灣的大商機,因為台灣很多廠商是蘋果的供應鏈。」
跨國企業承諾減塑 市場有了就等解方
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與聯合國環境署於2018年10月發起「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包括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沃爾瑪等逾400家跨國企業、政府、金融機構與NGO承諾採取淘汰、創新與循環使用等方法減塑,於2025年將塑膠包裝百分之百改為可重複使用的材料。在時間的壓力下,這些跨國企業積極投入各種可能的減塑與循環經濟方案。
嚴心雋舉例說,國際品牌大廠紛紛投入研發環保包裝材料,例如人手一杯的咖啡杯,每年可能喝掉數十億杯,這些紙杯無法回收再利用。其次,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袋氾濫成災,形成迫切的危機。「現在減塑與循環經濟需求很大,客戶與市場都有了,就等待新的解決方案出現。」
位於紐約的投資公司Closed Loop Partners專門投資循環經濟相關的個案,該公司發起一項倡議,公開徵求各種替代一次性使用塑膠袋的解決方案(Beyond the Bag),經過評選取得優勝的團隊可獲得資金、測試、協助擴大市場等。嚴心雋表示,「在新材料方研發方面,國外即使研發出新技術,但缺乏供應鏈,沒有實驗場域,很難量產;台灣有多元供應鏈,是測試、實驗新材料的好場域,機會很大。」
影響力投資不僅減少破壞 更積極找解方
近年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成為顯學,究竟影響力投資與ESG有何不同?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秘書長吳道揆表示,ESG投資主要以負面篩選,投資ESG評級較高的公司,減少風險,提升利潤;影響力投資則不僅減少對環境損害,同時積極尋求解方,例如,透過投資的力量來解決空氣、水、食物、住宅等永續發展的問題,發揮正向影響力。
美國科學家麥克弗森(Guy McPherson)曾說,「如果你認為經濟比環境和健康還重要,你可以試著憋氣數鈔票,看你可以數多久?」意思是環境被破壞了,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沒有用。越來越多企業界負責人認同ESG的價值,資金充沛的台灣,面對未來10年減碳大商機,如果能夠透過影響力投資,更進一步找出解決環境、社會問題的方法,投資人不僅能夠賺取利潤,更可以加速改善環境與社會問題,甚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