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維權與「拆哪中國」
離開中國之後,我極少看中國的影視作品,電視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算是罕有的例外。這部電視連續劇是少有的具備專業精神的作品,在各大網路平台獲得最高評分,被多國電視台購買播映權,還獲得官方大大小小數十個獎項。
中共宣傳部的審查嚴厲,中國不可能拍攝出像《反恐二十四小時》、《國土安全》、《紙牌屋》式的美劇——這些美劇直接將故事放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總統、國會議員和最高法院法法官都有可能是「壞人」。所以,王岐山只能用非法的方式觀看《紙牌屋》過癮。那麼,中共的高官們若都看了《長安十二時辰》,會有何感想呢?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只能發生在盛唐的長安而不能發生在今天的北京。那時的長安,表面上花團錦簇、儀態萬千,實際上已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遠征西域的退伍老兵回到長安,不僅得不到朝廷的撫恤照顧,反倒遇到官方的強迫拆遷,沒有死在槍林彈雨的戰場,反倒替官方辦拆遷的黑幫手下。於是,一群安西鐵軍的兄弟們發起了一場火燒長安、綁架皇帝的「恐怖襲擊」。
影片還原了長安的輝煌與骯髒。說它輝煌,是因為它的宮殿與官署巍峨堂皇,舉世無雙;說它骯髒,是因為生活在「地下城」裡的「低端人口」,豬狗不如。長安不是任何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地方。唐代詩人白居易未滿二十歲時,拿著詩文去謁見顧況,顧況以其名戲之曰:「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清代文人宣鼎在《夜雨秋燈錄》中記載:「惟是長安居大不易,乃知囊內錢空,始覺舊遊如夢。」在電視劇中有一句畫龍點睛的台詞:「有人說,你待在長安城,如果不變成和它一樣的怪物,你就會被它吞噬。」
老兵維權和強迫拆遷的故事,與其說發生在一千年前的長安,不如說就發生在今天的北京。那些曾在越戰戰場上身心遭受重創的老兵們,淪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地步。他們當年參與的是一場不義戰爭,「雪染的風采」毫無風采可言。當他們奮起上街維權,包圍中央軍委大樓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警察和新兵的拳頭和棍棒。當局沒有像六四那樣出動坦克來將他們碾壓成肉泥,已是手下留情。
奧運會前十年的北京,滿城皆是殺氣騰騰的、外面畫個圓圈的「拆」字,有人將中國的英文發音翻譯成「拆哪」,倒也生動形象。奧運之後,「拆哪」的浪潮沒有止息,更是如亂石穿空、捲起千堆雪。二零二一年一月三十日,畫家王鵬在宋莊的畫室遭到強迫拆除,當然不是因為畫室是「違章建築」,而是因為其作品觸怒了當局。宋莊村民看到他的表現強迫拆遷的畫作和紀錄片時都說:「當時就是那樣!我就是半夜被抓走的……」既然你敢記錄強迫拆遷,那麼強迫拆遷立即就臨到你頭上,這是中國式的權力邏輯。王鵬發出哀鳴:「今天北京大雪紛飛,站在我的畫室裡,看著多年的作品,偌大的天地,哪裡是我的容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