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墨韜專欄:台灣科技瑞士─中美科技冷戰下的受惠者

2021-02-16 07:20

? 人氣

在美中競逐科技主導權的環境下,台灣半導體產業將在兩國分流中獲益。(柯承惠攝)

在美中競逐科技主導權的環境下,台灣半導體產業將在兩國分流中獲益。(柯承惠攝)

中美脫鉤,是偽命題。美國從七O年代起,因自身勞動力不穩定(罷工等事件),在資本導向的驅動,企業把工作外包海外,開始國際化佈局。起先僅為維持產量穩定,後來得到降本增效的好處。這策略改變,帶動亞洲四小龍等經濟起飛。亞洲最早受惠美國工作外包是日本。八O年代,日本進而變成美國世界經濟的競爭對手,最終成為外匯升值的輸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在科技戰氛圍下加速科技自主

從雷根時代起,如同現在的中國,台灣也曾被美國以關稅逼迫開放市場,也因智慧財產權被列入美國301條款的觀察名單(1989到2009年,二十年間僅兩年未列名)。二OOO年後中國進入WTO,成為全世界最便宜有效率的工廠。但多年來因工資成本增加、環保意識法規限制等,中國製造業也必須的跟隨趨勢,外移到東南亞、東歐、印度、非洲等勞動力過剩,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

中國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 (從世界工廠轉型世界市場)。美國在長久不重視製造業佔GDP比例下滑,服務業掛帥的思維下,也面臨必須重建自足生產基地的苦果。但美國工人高工資、低效率的本質未變,未來必須靠政府補貼(和中國一樣)和自動化科技投資等補強生產力。

美國還是世界創新力最豐富的地方。它有制度優勢,可讓所有資金、人才有效率的匯集;它又有全世界最完整且整齊的單一市場,可讓創新公司快速拉大規模。

美國在世界經濟手執牛耳,在地整合成功後,又可以很快複製到全球各地,成為國際公司。但是,中美科技戰後,一切改觀了。美國的科技創新,原本依賴新移民(大陸、印度、台灣、韓國、俄羅斯等)在理工、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願意犧牲個人休閒時間的研發貢獻;這和美國主流社會重視工作平衡、注重生活品質的價值觀並不同。

科技戰後,中國高端人才會有更多考量,回流本國發展科技。中國原本希望購買更多美國高科技設備及產品,進行產業升級。在科技冷戰的氛圍下,中國不得不加強科技自主和加速規格自訂。未來美國對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要求,會增加中國的科技付費,也是對中國接軌世界的升級良藥。只有注重IP價值,才能持續中國和世界的創新力。

中美科技冷戰下,台灣將是科技瑞士的受惠者。

一、台灣比美國人瞭解中國,也比中國人瞭解美國。

未來世界有兩套科技標準:美國為主的OECD和中國為主的EM(Emerging Markets),台灣會有兩筆商機。

二、台灣有傳承日本對精度的要求,也有中國人對規模量產的務實。

短期內,中國因美國科技出口限制,會面臨高階產能缺口;美國也因對中國生產不信任,台灣會是供應鏈重組的一環。台灣再製造是資本、科技的再投資,帶動成長和升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