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世紀騙局:1250兆元鉅款偷偷流向倫敦!印度如何被大英帝國掏空?

2021-02-22 15:28

? 人氣

1931年,英國時任首相麥唐納邀印度公民不合作運動領袖甘地參與圓桌會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31年,英國時任首相麥唐納邀印度公民不合作運動領袖甘地參與圓桌會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英國流傳著一種說法,聲稱18世紀起殖民印度的將近200年間,對大英帝國毫無經濟利益可言,統治印度的成本過高,帝國甚至賠錢經營,所以帝國能在印度維持這麼久的統治已經是一種「仁慈」。但印度著名經濟學家帕尼克的研究推翻了英國人的無稽之談,也揭穿大英政府對殖民地巧取豪奪的世紀騙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教授帕尼克(Utsa Patnaik)檢視印度近兩個世紀的稅收和貿易詳細數據,計算出在1765年至1938年期間,英國神不知鬼不覺從印度掠奪的金錢總數至少45兆美元(約新台幣1256兆元)。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45兆美元相當於近年英國年度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7倍。

經濟人類學家希克爾(Jason Edward Hickel)引述帕尼克的研究,在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刊文指出,印度對英國來說猶如下金蛋的鵝,英國透過對印度橫征暴斂,獲得進口戰略資源與發展工業革命的龐大經費,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但被掏空的印度卻人均收入幾無成長,平均預期壽命下滑。

若印度當時能將被掠奪的財富投資己用,或許發展軌跡會有所不同,成長為更富強的南亞國家,人民免於遭受數百年的窮困飢餓。

1941年英屬印度士兵被派往新加坡。(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1年英屬印度士兵被派往新加坡。(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印度如何被大英帝國掏空?

東印度公司壟斷時期

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英國人購買印度生產的紡織品與米穀時,都是以正常的方式交易給付。1765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壟斷全印度的貿易控制權,並順利成章成為實際控制印度的主宰者後,一切掏空操作都發生在貿易過程當中。

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徵稅,並狡詐地將稅收大約三分之一用於支付英國從印度進口貨品的開銷。換句話說,英國人自從統治印度之後,就不再從口袋掏出真金白銀購買印度貨品,而是直接讓繳稅的印度人民替英國商人買單。這是一個歷時逾百年的大規模盜竊騙局,當時大部分印度人都被蒙在鼓裡,因為他們不知道徵稅當局與購買印度產品的英國進口商,都是東印度公司。

大英帝國免費騙取的印度貨品,大部分進口到英國境內販售,其餘則以更高的定價轉口賣向世界各地。最重要的是,英國透過以零成本獲得的印度商品,賺取比商品原價值更多的金錢,這些轉口交易的所得收益,被英國用來向歐洲購買鐵、焦油和木材等推動工業化的關鍵原料。因此希克爾斬釘截地指出,英國工業革命確實很大程度上奠基於對印度殖民地的系統性掠奪。

英屬印度淪為欠債之地

1858年,由於印度民族起義反抗東印度公司統治,東印度公司壟斷地位瓦解,向女王移交控制印度的實權,使印度進入英國政府直接管理的英屬印度時期。殖民當局允許印度本土生產商直接將其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但大筆真金白銀鉅款仍流向倫敦。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