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專文:人間藏王─有河就有幫,有幫就有王

2021-03-07 05:50

? 人氣

杭城原有4條城河。自西而東,分別是浣紗河、施腰河、鹽橋河與菜市河。示意圖。(取自Ang Wickham@Wikipedia_CC BY 2.0)

杭城原有4條城河。自西而東,分別是浣紗河、施腰河、鹽橋河與菜市河。示意圖。(取自Ang Wickham@Wikipedia_CC BY 2.0)

「藏王」是有來歷的。傳說杭城裡有河的時代就有這故事了。杭州耆宿都知道:「有河就有幫,有幫就有王。」意思就是說凡事要有「單一窗口」,絕不容令出多門。這裡所謂的「有幫就有王」,就是指「人間藏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是怎麼回事?就要往杭城四河說去──

杭城原有4條城河。自西而東,分別是浣紗河、施腰河、鹽橋河與菜市河。施腰河又名小河,在城區中間,東起鹽橋河新宮橋之北側,北至洗馬橋接浣紗河出武林門,全長十里,是杭州古河道。聽說這河道在抗戰期間就淤塞了,淤塞的原因是居民長年以來不斷傾倒糞便垃圾之故。民國35年索性修築成馬路,叫光復路,這路才修成就往下陷,所以當地人常拿「光復」、「陷落」兩個詞開玩笑,大意不外:「怎麼才光復又陷落了?」1949年政權更迭,關於這條「糞底兒路」的流言俗諺,可謂一語成讖。

杭城市裡走船,例有專職船夫。四河船夫分兩幫,浣紗、施腰二河一幫,叫「清湖幫」,因為浣紗河舊時又名清湖河之故;鹽橋、菜市二河是另一幫,叫「運河幫」,因為菜市河舊時又名運河之故。這兩幫各有幫主,平時互不往來,只在一年三節以及祭河伯的日子,兩幫會合力主持典禮,迎賓酬神,揖讓升飲,俱能中節有度,稱得上是相當平和的地方勢力團體。

這兩個幫,有一名義上的共主,叫「藏王」。「藏王」是一脈單傳,誰也不知道他會將這共主寶座傳給誰,且多少年下來,十之七、八,是不傳給這兩幫弟子、而盡付於外人的。最有意思的也在這裡:共主的寶座──在幫中人丁看起來──是誰也不想坐的。

這又怎麼說呢?打個世俗的比喻吧,杭河二幫行的是「虛位元首制」,兩幫原本非親亦非故、無怨亦無仇,各做各的生意,賣的都是勞力,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利市,是以即便當上共主,既發不了財,也改不了運,孬好還就是個撐船的。可一旦當上了「藏王」,撐船的時間就少了。因為每一位「藏王」都有個使命,非得在任上完成不可;那就是物色下一任的「藏王」,物色到了適當的人選還不算完差,還得傳授一門「藏王功」。少則10年,多則20、30年,把前任所傳下來的這一門技藝完完全全再傳授給新任,才算是交卸了職責。所以「藏王」的閒事不少,卻肯定賺不了什麼錢,身上只有一樣值點兒銀子的東西:一個銅缽兒,可以到處要飯吃。據說在前清時代,上杭州常見的「門板飯」飯鋪嗑一頓,憑著手上的缽兒,只一個制錢就許吃一頓,還外帶一勺子又香又濃的「澆裹」。

你可能會問:就算是個鄰里幹事、街坊委員之類基層公共服務人員,起碼「藏王」名目聽來地位崇隆,應該頗受人尊敬。其實大謬不然。──在有河有船的時代,「藏王」不外就是個撐船的,淤了河、沒了船,就連撐船也談不上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