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議題終於有好消息傳出。美國政府機構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縮小至1988年以來的最小面積。科學家預計,南極臭氧層破洞將會在2070年左右恢復至1980年的水平。
美國航太總署(NASA)、海洋和大氣總署(NOAA)本周聯合發表聲明説,衛星數據顯示,今年南極臭氧層破洞(ozone hole)單日最大值出現在9月11日,約為197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47個台灣。
「南極臭氧層破洞今年特別弱小,」NASA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紐曼(Paul Newman)説,「鑑於南極平流層的天氣狀況,這在我們的意料之中。」
兩個機構的科學家指出,這是南極上空平流層(stratosphere)變暖的結果,並不意味南極臭氧層破洞得到快速恢復。今年南極臭氧層破洞受到一個不穩定但溫暖的南極渦旋(Antarctic vortex)的強烈影響,使平流層形成的雲減少,從而抑制了導致臭氧損耗的化學反應,減少了對臭氧層的破壞。
人類最早是在1985年偵側到南極臭氧層破洞。自1991年以來,破洞單日最大值的平均水平為2590萬平方公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一般每年8月出現,9月至10月時破洞面積最大,12月前後消失。
臭氧由3個氧原子形成,平流層中的臭氧有如一道簾幕,遮擋有害人體的紫外線。紫外線會造成皮膚癌與白內障,並壓制免疫系統。
過去10多年來,拜《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之賜,由於國際社會在生產使用製冷、空調和消防設備的過程中,逐步停止應用消耗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CFCs),大氣層中這類物質逐漸減少,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面積開始趨於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