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即使核能受到良好的監督管控,核廢料置放地點仍是一大難題,台灣地狹人稠,沒有人願意核廢料就在家旁,核廢料處置是個明顯的道德困境,不論政府或民意多數都無權決定,什麼地區該置放核廢料?什麼人應該住在核廢料周邊?在講究平等及進步的今天,這是個難解的道德困境,擁核派即使在務實的能源政策上佔上風,對於核廢料問題也難有招架之力。
挺核反空污 也是一種道德優勢
正如蔡總統自己所形容的,「最近重啟核四的聲音又出現」,這不只是民眾對2025非核家園、再生能源的準備有疑慮,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擁核派也開始有道德優勢;全球暖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從歐盟、美國、中國都已列為政策優先目標,台灣也許暫時還可以自居化外、不負擔全球的減碳責任,但台灣空氣品質日益惡化、肺癌死亡率連續10年第一,卻是人民的切身之痛;就像人人都不願和核廢料當鄰居一樣,住在火力發電廠周邊的人民又是何辜?換句話說,不要空污和不要核廢料,同樣都是道德訴求,對當事人而言,都有同樣的優先性。
核四或核能之所以難解,正因為這是一場事實和價值交織而成的對決,一般重大政策可以折衷協商,但只要有一方抬出道德訴求,就是全有或全無,難有妥協空間;林義雄2015年以無限期禁食逼使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封存核四,正是拿出道德高度施壓,核四封存被蔡政府形容成馬政府時代停建核四,這並非事實,馬英九和江宜樺當時之所以封存核四 就是希望留待將來有空間討論時再做決定,公投正是一種討論的方式。事實上,除了目前幾乎沒有機會進行的台灣自決公投外,核能(核四)應該是最需要由民眾共同決定的重大政策。
蔡政府要讓廢核成「既成事實」 不見得能拆解公投核彈
公投也許是價值的對決,卻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亦即,蔡政府的2025非核家園(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能源配比的落實可能性必須受到檢視,燃氣的減碳效果雖然優於燃煤,但仍屬火力發電,不可避免的增加碳排放,更何況,沒有天然氣的台灣卻要半數仰賴其發電,民進黨自己也認為這有國安隱憂,不然台中選出的立院副院長蔡其昌,不會主張中火燃煤機組即使除役也不要拆除。
民進黨或蔡政府可以主張廢核,問題在於:他們從來不將因此要付出的代價向人民誠實以告,這是看輕人民的民粹作風,蔡政府一手畫2025美好的大餅,另一手強硬將燃料棒送出台灣,這是將用來對付敵對國家常用的「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手段,拿來對付自己的人民;燃料棒全數運出的意涵是:廢核四已成定局,蔡政府吃了秤錘鐵了心不會重啟核四,即使重啟核四公投過關也是白投,這看起來是一場莊家永遠贏的賭局,但是少了民意的背書,蔡政府的非核家園大餅,必將在未來受到嚴格的民意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