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台中大肚山60公里的精密機械廊道,一棟棟冰冷的水泥廠房林立,但裡頭卻有一棟兩旁種著大片竹林的清水模建築,這,不是一間飯店,而是一家低調的隱形冠軍——全球最大客製化刀庫廠吉輔企業。
該公司生產的客製化刀庫,外銷到30多個國家,全球市占率高達85%,從汽車、半導體、飛機引擎、風力發電葉片、醫療設備都有它的影子。
去年受疫情影響,全台工具機業出口衰退近3成,但它仍交出年營收10億元的成績單,維持往年水準。
為什麼它有辦法在多數同業衰退時,仍站穩腳步?
「高階客製化機床不受影響,我們業績就不會受影響。」吉輔企業董事長劉興榮說,疫情導致各國投資放慢,但像汽車、風力發電機或是醫療設備這種需要客製化的產品,並沒有因此停下生產腳步,也讓吉輔在這波疫情海嘯中穩住業績。(延伸閱讀:每五雙就有一雙出自它,全球足球鞋大王解密)
眼見市場變紅海⋯⋯從包山包海轉攻單一零件
但客製化並非易事,尤其過去機械業講求的是量產、效率,它如何靠客製化產品打出藍海市場?
吉輔創立於1979年,從代理日本汽機車潤滑油、機械工業用油和貫流式蒸汽鍋爐起家,後來跨足脫蠟精密鑄造整廠設備製造。1989年,台商外移並將台灣設備引進到中國,帶動吉輔的外銷業績。但好景不常,短短3年內,中國市場到處都是相同且低價的產品,逼得劉興榮不得不找尋新機會。
他從包山包海的整廠整線生意,改行做單一核心零組件。
「沒掌握關鍵技術,過幾年又被人家複製。」劉興榮感嘆,他做過代理商,也歷經製造業起落,知道如果不放棄紅海市場、不抓住新機會,最後將失去一切。
先帶1-10員工轉型⋯⋯人才讓它深植藍海優勢
於是,他選擇工具機中最核心、工序也最繁複的配件刀庫著手。一方面找工研院機械所轉移刀庫技術,同時輔導1/10老員工轉型投入刀庫研發;原有團隊則繼續接脫蠟精密鑄造整廠設備訂單,以維持公司營運。隨著技術轉移成功,公司在1997年接到第一張刀庫訂單,也正式將重心移轉到客製化刀庫上。
當時,工具機中儲存切削刀具的刀庫都由日本原裝進口,光刀庫成本就占工具機售價的3成。台灣工具機廠若想節省成本,只能自己研發,但中小企業只為單一項目投入研發,並不划算。
因此,他說服工具機業者將客製化刀庫交由他來負責,不只價格比日本便宜一半,工具機研發人員也能專業分工,發揮比較優勢。(延伸閱讀:不裁員、不換血!被宏碁「賣掉」的人回鍋,救活10年零成長公司)
「工具機廠研發人員工作減輕,機台研發就能更專業化。」高明精機總經理張仕育說。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也表示,有別於量產的刀庫廠,吉輔會針對不同工具機研發刀庫,甚至提出優化建議,目前比較高階的刀庫都委由吉輔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