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全世界合縱連橫誰能勝出?

2021-04-07 06:50

? 人氣

美中之間的差距大幅拉近,但短期內仍未必能壓倒美國。(美聯社)

美中之間的差距大幅拉近,但短期內仍未必能壓倒美國。(美聯社)

上一篇專欄說「看左傳來不及,要看戰國策」,意思是當今國際局勢發展是「戰國模式」而非「春秋模式」,意味著不再有諸侯盟主可以「濟弱扶傾,存亡繼絕」,同時也意味著「兩大集團對抗」不會出現,反而會進行一段「合縱連橫時期」,然後形勢才漸漸明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謂「合縱連橫」,是指「看起來還是兩個集團對抗,但集團內部無法團結,甚至相互攻伐」。而歷史上的戰國初期,最值得我們當前警惕的,是強國相互強碰的結果,小國/弱國被消滅了!

因此,看準強國合縱連橫結果誰勝誰負,乃格外重要。注意,不是分析/判斷,更不是未卜先知/鐵口直斷,而是依據歷史法則「看」到強權的消長趨勢。

錢穆先生教導的歷史觀察原則:

興亡看氣運

盛衰看改革

治亂看制度

分合看人才

興亡看氣運的前提是先有亡,才有興。前朝的氣運未終,後朝是沒有機會的;對手的氣運仍盛,己方再強大也將徒呼負負。最好的例子是三國:曹操的能力超絕,實力也超強,可是他的對手劉備與孫權也是一時之選,同時都有很優秀且完整的團隊,此所以曹操只能跟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我們如果想像,將曹操「穿越」到五代十國,那些昏庸之主肯定都被他一一消滅,甚至沒有趙匡胤的份。而踵繼曹魏的西晉,司馬炎的才略差祖父司馬懿十萬八千里,司馬懿甚至在曹丕時都無能掌權,但司馬炎卻統一天下,就因為蜀漢之主是劉禪(阿斗),東吳之主是孫皓——西晉出兵時,幾乎國已不國。。

套到今天,美國國勢走下坡是實情,但美國的氣運未盡,中國雖有雄鷙之主習近平,卻未必能在短時間內壓倒美國。

盛衰看改革的前提是,古今中外沒有不腐化的政權,帝國再強大、領袖再英明,都不能防範後人縱慾養惡,而一個由盛世變為腐敗的政權,若有成功的改革就能振衰起弊,否則將如下坂走丸,沒得回頭。兩個絕佳對照史例是北宋的王安石與明朝的張居正:同樣是王朝「家道中落」,皇帝同樣是「神宗」,同樣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提出的改革政策也確實都能切中時弊,可是改革的結果完全不一樣,王安石變法失敗,張居正改革成功,北宋和明朝往後的國勢也就大不同。

套到今天,習近平在中國大力「打腐」,拜登要為美國投鉅資改善基礎建設,兩者都是改革,注意他們改革的成敗,有助於我們不要選錯邊。

治亂看制度的前提是,沒有哪一套制度能夠永久適用,因為時代會進步、社會會進步。周公訂井田制度是一個天才設計,既合理又簡單,完全適用於新石器與銅器時代社會的生產與分配,可是一旦鐵工具開始普及,井田制度就無法維持,周王室就無法掌控諸侯。進入春秋時代,管仲將原本屬於貴族的「士」階級拉下來,跟農工商階級合為「四民」,構成專業且堅實的中層階級,這個新制度使得齊國為之強盛,而齊桓公因此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對照今天,美國聯合歐洲、日本、印度、澳洲聯合對抗中國崛起,用的是「民主制度」號召,然而民主政治已經800多年,在很多國家包括美國都出現了大問題;另一邊,中國處處以「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為傲,成為他大外宣的主軸(例如防疫比民主制度好)。兩種制度誰能更適用於方興未艾的數位時代?實有得瞧。

分合看人才的史例,前面述及的三國是好例子,不贅述。而未來的世界,乃至美中兩強爭霸的關鍵,都在誰能擁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而且能讓人盡其才。

從氣運、改革、制度、人才觀察國際形勢演變,才是有縱深的鳥瞰式觀察,才不會每天隨新聞(如大國軍事動作、市場波動等)變化而心情起伏。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