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和失智症患者需仰賴無微不至的照護,而且存活期很長,對家人與社會帶來高度的財務壓力,隨著國民預期生命的不斷延長,快速增加的失智患者對長照政策帶來極大的挑戰,金管會力推的「信託2.0」平台可能是個解方。
台灣人口的扶養比率(Dependency Ratio)問題眾所周知,扶養比是指老年與年幼人口數除以工作人口(15至65歲)的人數,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2019年的資料,目前台灣的扶養比為40%,仍在控制之中;但這個數字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急速飆升,在2060年將達到97%,扶養比成長率僅次於南韓,是全球第二快的國家。
失智症恐影響總體經濟
在衡量大規模退休將造成多大社會衝擊時,扶養比很有用;但某些更重要的經濟問題在那之前,也就是從現在開始的10至20年後就會出現。阿茲海默症雖然有一些早發型病例,但發病機率與年紀高度相關;以美國為例,65至74歲的人只有3%機率患病,75至84歲卻有17%,85至94歲更攀升到32%。這些數字幾乎表示,年過8旬的人患有阿茲海默是正常的。
失智症與其他高齡問題不同,患者經常能活上幾年,甚至幾十年,但會需要他人竭力照顧,而且患者可能無法自己做出財務決策。這表示我們因應失智症問題時,不但得使用保險和退休金這類財務規劃,還得思考信託之類的複雜工具。
失智症罹患率上升在經濟上會造成很大影響,甚至會影響到未來的總體經濟。英國經濟學家馬諾.普拉丹(Manoj Pradhan)和查理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在2020年出版的《人口結構大逆轉》(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一書中指出,目前討論高齡問題時,都太低估失智症發病率不斷攀升的現象。他們認為這個現象會將全球資本的整體平衡進一步從儲蓄推向消費,結束幾十年來的反通膨壓力。
用藥仍難以根治
這和幾項因素有關,首先,2位作者指出阿茲海默症很難治療;目前的藥物只能讓病程拖緩幾個月,而且有副作用,只能讓患者每天需要照護的時間減少1小時。當然,所有進展都是好事,但這速度實在比心臟病或癌症領域慢太多。
我們腦部周圍有一圈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 BBB),可以防止腦部受到外界干擾,但這層障壁也使腦部難以被診斷,使許多腦部疾病無法早期治療。雖然持續運動等健康習慣可以避免或延緩失智症發生,但仍不足以對抗整體趨勢。因為引起失智的病因有幾十種,除了占60至70%的阿茲海默症以外,還有巴金森氏症等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