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新聞,有位身分不明的女士來到了婚宴會場白吃白喝,被請離開時,還大聲叫囂、拍桌子、灑果汁,事後有各式各樣的傳聞,不過,這不是第一樁,過去也陸陸續續有過諸如此類的新聞,為什麼一個屬於新人浪漫又美滿的場合,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
講到台灣的婚禮,扣掉繁瑣的前置作業,你會想到什麼?
包多包少都不對的紅包
紅包的美意在於,祝福新人,同樣的,也是一種去參加婚禮給人家請客,吃到東西卻沒花到錢總是過意不去,但是,這樣的禮尚往來,卻變成了斤斤計較的數字遊戲,包了太多,除非跟新人是至親好友,否則好像理虧,包了太好,似乎又不禮貌,還要避免掉不吉利的數字,一個簡單的心意,反而變調成為了面子裡子同時考驗數字邏輯的攻防戰。
商業化的婚宴
與紅包禮金等息息相關,這也是新人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婚宴的場地跟事宜。雖說不少餐廳飯店都有相關的服務,不過仔細比較一下,菜色、場地的價錢並不會有太多落差,雖說這幾年陸續有了「客製化」的菜單,但是,還是要花差不多的錢,從中餐換成西餐,從合菜換成排餐,宛如國小的營養午餐一般,同樣的菜,大家坐在位置上乖乖地吃飯,同樣的換湯不換藥,還要挑選喜餅跟喜宴的禮品等,或是邀請婚宴表演等。除此之外,還要考量到一桌要坐多少人、要擺幾桌,擺多了虧錢,擺少了失禮,同樣的數字大考驗,換成了另一個戰場,變成了屬於新人們的數字攻防戰。
畫面永遠最少的新人
除了婚禮變得商業化以及各式繁文縟節,讓人在婚禮會場,最匪夷所思的就是,明明是屬於新人的時刻,但是,主角好像永遠都不是新人。從一進到婚宴會場,直到開始用餐最後吃完離場,新人好像只有在某些時刻才出現,最重要的時候應該是新人進場,到交杯酒等儀式,但之後新人又會消失(大多數是去換一套禮服),之後再回來就是敬酒,似乎也沒能好好吃飯,最後出現的時刻,似乎就是送客的時候,整場婚禮,新人的畫面,可能還少於公公婆婆、婚禮歌手,甚至是,不知打哪裡來的議員或委員的助理。與白吃姐相關的部分是,婚禮中總會有一些「不太知道是誰的人」,可能是遠房親戚,也或者是基於工作或商業關係不得不邀請的大老,反過來說,這些人,有多少是真正認識新人們,又是真心來祝福新人,為了他們的結合高興和感動的?
東西不一樣
台灣與西方在婚宴文化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台灣在婚禮中在意並且會下功夫的大多是外在的事物,舉凡宴客、禮金、聘禮等,然而,隨著商業化的趨勢,舉辦婚禮似乎變成了一種「公式」,真正應該要慶祝這段特別時刻的新人,反而為了這些事物在婚禮前忙翻天,在婚禮當天還要淪為配角。西方的婚宴文化,大多數比較把重點放在個人身上,同樣有著紅毯或是其他儀式,但不太一樣的是,大多數的時間是非常自由跟彈性的,賓客們可以自由地走動、彼此認識寒暄,重點是,有別於台灣新人被流程趕著走,西方婚宴中的新人們,可以與賓客們攀談、可以自在地享用美食,甚至可以悠閒地跳舞歡唱。
這幾年有不少新人們也開始在婚禮中有著不一樣的節目或是安排,希望能有別於以往傳統的婚禮,也有新人開始簡化婚禮,讓婚禮變得簡單而慎重。有關於白吃姐的新聞,其中一則網路新聞的小編寫上了他的感想,這個白吃姐毀了屬於這對新人一生一次的幸福時刻,說來諷刺,台灣這樣的婚宴文化或場合,真的是新人的「專屬時刻」嗎?並不是要台灣完全效仿西方的模式,而是希望,可以專注更多在屬於新人的身上,而非沒有必要或是多餘的禮數與橋段,讓新人有段美好感動的回憶,而不是一場匆匆趕趕的婚禮。
*作者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學士。現就讀英國薩賽克斯大學媒體新聞電影學系碩士主修性別與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