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太空站即將在2024年功成身退,另一個太空科技強國正在鋪平代替它的道路。中國長征五號B火箭運載著「天和號」核心艙,在29日上午11時許順利於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升空,並順利抵達軌道,正式拉開中國建設太空站的序幕。
十幾年前,中國曾表示希望參加國際太空站(ISS)計畫,但美國以技術保密、中國資金短缺等理由加以反對。如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已經來到建設太空站的地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指出:「目前文昌發射中心的設施設備狀況良好,所有參加該計劃的人員都在共同努力,以確保任務的圓滿成功。」
在太空站領域,有意自立門戶的還有俄羅斯。俄羅斯當局已經宣布2025年將展開「離開國際太空站」計畫,並在2030年之前再度打造俄羅斯專屬太空站。俄羅斯在蘇聯時期一共成功發射了7個太空站,中國太空站若成功建設,將是繼俄羅斯之後第一個獨自建設太空站的國家。
認識中國太空站
中國太空站的基本結構分為3個艙體──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和號是空間站的骨幹,也是第一個發射入軌的艙體,它同時是中國目前自主研製的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的太空艙。其他艙體將在不同時間發射入軌並組裝,預計中國太空站整體將於2022年底全面營運。
中國航天當局指出,他們預計中國太空站將能運行10年,或壽命延長到15年左右。在未來2年內,北京將會進行11次發射任務,其中包括4次載人飛行任務和4次貨運任務。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預計於今年6月開展,將太空人與物資送入天和號約3個月,並測試核心艙的生命維持系統。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首席科學家顧逸東曾指出:「我們無意在規模上與國際空間站競爭。」中國太空站不會像國際太空站那麼大,其活動面積大約是國際太空站的五分之一,但已能滿足3名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空間需求。太空人長期駐留的主要工作生活場所是天和核心艙,質量重達22.5公噸,全長16.6公尺,最大直徑4.2公尺,亦即長度比5層樓房還要高,直徑比火車和捷運的車廂還要寬。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中國太空站也將接受國際科研單位的申請,分配實驗空間給各國的微重力實驗研究。迄今為止,已經有6個研究項目申請成功,其中一個是由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研究人員進行的太空飛行對癌症腫瘤影響研究。
國際太空合作的未來?美中俄不可能聯手
國際太空站大小如同一座足球場,是人類在太空中規模最大、最複雜的建設,以時速2萬8000公里、相當於F1賽車90倍的速度繞行地球,目前由15個國家和地區太空科學機構共同負責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