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參選黨主席的張亞中教授抗議國民黨「排貧」,並公開在臉書徵求「千萬本票」,好拔刀相助他參選,這不是張亞中第一次抗議,二0一九年他參與國民黨總統初選時,就批評費用太高,一繳就是五百萬的「選務費用」,形同五百萬打水漂,只為爭取三次電視辯論露臉的機會;這次黨主席選舉,開創繳交「保證金」先例,在登記與選務作業費之外,要繳交一千萬「天價本票」,當選視同黨主席為黨的募款,落選則退還。
作為孱弱的在野黨,國民黨主席選舉有沒有「以價制量」的必要?頗值得斟酌;不過,「一切向錢看」的豈只國民黨?民進黨各項公職、乃到黨主席選舉,同樣有不低的費用;政黨是否要用這樣的「內規」,避免參選者良莠不齊或來亂?已經不只是個別政黨的問題,但毫無疑問,「基本財富(或積蓄)」已經成為公民參選的基本門檻;畢竟在黨內提名內規之外,一旦通過政黨初選投入大選,各級選委會依不同公職項目,要繳交的「保證金」同樣不低。
隨便舉例,最新成立的民眾黨,儘管立委選舉獲得近八千萬選舉補助金,但投入大小選舉失利者居多,超過千萬保證金無法返還,讓黨主席、台北市長柯文哲感慨,「窮得衣衫襤褸,快要衣不蔽體」;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范雲,二0一八年放棄參選台北市長,就是因為拒絕繳交兩百萬保證金,這也是為什麼她進入立法院之後,會倡議廢除保證金制度,國民黨譏笑她,要不要一併廢了民進黨初選保證金制度?看來國民黨政治人物平均財富還是高過民進黨,才會對「保證金」如此不痛不癢。
朝野政黨對保證金視若理所當然,恍若未覺,這就是老大、官僚化的表徵,比方當年民進黨甫成立,到處請人參選,哪來初選保證金?就像時代力量,鼓勵青年從政,更不可能要求參選者,比照國、民兩黨,隨便一個縣市議員提名,就要繳交五、六十萬。
但是,政治不是兒戲,從政者不可能一張白紙,走出校園就進入朝堂,「財力」某種程度也是社會經驗的量化表徵之一,以國民黨而言,早年提名黨說了算,「初選」或「黨內民主化」是晚近三十多年的事,但在「黨說了算」的年代,地方黨部提名前先看候選人的「財力證明」時有所聞,甚至明碼標價,但國民黨至少開了一扇「青年從政」或「學人(菁英)從政」的窗,不讓黨栽培的種子太早看到「金權」之惡。
民進黨內的初選同樣有各種名目,從登記費、民調分擔費,保證金等等,同樣讓地方黨部有自行調整的權責,比方有的縣市講明,候選人必須要簽署150萬元本票,「避免因賄選被抓,黨也要被連坐罰款」,如此誠實,實屬難得,由此也可見所謂「保證金」透露的選舉現象之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