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組織「伊斯蘭國」逐步失去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領土」,但全球反恐壓力並沒有因此減輕,隨著其恐怖份子外溢效應,亞非地區暴力攻擊呈上升趨勢,東南亞更成極端組織溫床,歐美社會持續遭受經濟困境與民粹浪潮夾擊,全球反恐陣線在「後伊斯蘭國時代」面臨更分散、更難以對付的考驗。
IS成員「外流」菲律賓 跨國控管成挑戰
菲律賓政府10月在南部馬拉威市圍殲「伊斯蘭國」(IS)分支,但這只是暫時的階段性勝利,IS近日在中東大本營瓦解,更加速向東南亞等國滲透,許多跡象表示,與台灣相鄰僅數百公里的菲律賓已經成為IS下一個重要目標。
菲南地區武裝分離組織「阿布沙耶夫」的部分分支宣誓效忠IS,領導人之一的哈皮隆(Isnilon Hapilon)去年甚至被IS指派為「菲律賓最高軍事統帥」。此外 據菲律賓媒體報導,收復馬拉威市過程中,被擊斃的武裝人員分別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巴基斯坦、葉門、沙烏地阿拉伯等多國,說明菲律賓南部已經成為IS極端分子合流的重要區域。
馬拉威戰事中,恐怖組織的襲擊目標對準城市,已開始朝向類似IS作法,具備了以「佔地為王」為目標的武裝能力,IS的經驗和資金援助顯然功不可沒,習慣在叢林和郊區作戰的政府反恐軍也面臨戰略考驗。
新華社分析,東南亞各國的邊境控管機制效率不彰,馬拉威戰事中,蘇祿群島地處菲律賓、印尼、馬來交界處,各國軍方難以跨境追蹤恐怖分子。針對此困境,東南亞各國已開始加強合作。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三國今年6月正式啟動「三邊海上巡邏」,聯合打擊蘇祿海域的跨國恐怖主義,連新加坡和汶萊也受邀以觀察員身份參加。
社會方面,菲律賓南部的貧窮和高失業率仍然十分嚴重,宗教與種族衝突頻繁,國家如何消弭經濟差距與政治隔閡,避免為本土恐怖主義灌溉養分,也是關鍵之一。
恐怖分子回流歐洲「孤狼攻擊」防不勝防
IS潰敗之後,成員除了加入他國恐怖組織,也可能選擇「回流」歐洲,繼續宣揚極端思想、發動更多恐怖攻擊。
近年歐洲大量出現的「孤狼式恐攻」就是一例,許多恐怖分子從海外回國後,利用刀子、汽車等隨處可見的武器發動攻擊,攻擊標的除了議會、大教堂等政權與宗教象徵場所,還包括體育館、地鐵、博物館等人潮眾多的場所,情報收集和危機處理的難度不斷上升。
另一方面,歐洲安全形勢惡化的原因是來自本身社會問題,邁入21世紀後,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損害、中產階級收入增長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等等,讓歐洲普通民眾存在強烈「怨氣」,原本就存在的移民融入困境也進一步惡化,並在難民湧入危機之下爆發,最終點燃了英國「脫歐」、極右派民粹政黨興起等政治「黑天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