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德國的歷史與道德責任,我們要請求納米比亞(Namibia)以及被害者的後人原諒……現在,我們要從今日的觀點,為這些事件正名:種族滅絕(genocide)。」
──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
將「德國」與「種族滅絕」並列,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二戰時期猶太人遭遇的納粹大屠殺(Holocaust)。然而早在20世紀初年,德國軍隊就遠赴數千公里外的非洲大開殺戒,讓數萬生靈淪為冤魂。令人感歎的是,這段悲慘歷史長期被外界忽視、遺忘;差堪告慰的是,2021年5月28日,德國政府終於正式認定先人的罪孽是「種族滅絕」,再次道歉,並同意提供補償。
納米比亞(Namibia)原稱「西南非洲」(South-West Africa),顧名思義位於非洲西南部,15至18世紀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染指,1890年淪為德國(德意志帝國)殖民地,1915年被白人掌權的南非佔領,1990年3月才終於獨立。
1904年1月,納米比亞的原住民赫雷羅族(Herero)與納馬族(Nama)大舉起義,反抗德國殖民者奪取他們的土地,柏林當局調派長期在非洲殖民地作戰、剽悍殘暴的馮托塔(Lothar von Trotha)將軍領兵出征,他鎮壓反抗軍,明令官兵趕盡殺絕,大肆屠殺老弱婦孺,或者讓他們活活餓死、渴死。
納米比亞戰事進行到1908年,後世史家估計赫雷羅族犧牲約8萬人,幾乎滅族;納馬族也有至少1萬人遇害,將近半數。後世稱這樁歷史慘劇為「赫雷羅與納馬人種族滅絕」(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又稱「20世紀第一場種族滅絕」;在意識型態與實際作法上,它都是30多年後納粹大屠殺的「預演」。
馮托塔在1905年11月「載譽歸國」,加官晉爵,苟活到1920年才因傷寒死亡,後來納粹政權為了表彰他的「戰功」,將慕尼黑(Munich)一條街道改名為「馮托塔街」(von Trotha Straße)。2006年,慕尼黑市政府總算良心發現,將這條街道改名為「赫雷羅街」(Herero Straße)。
2004年8月,納米比亞種族滅絕關鍵事件「瓦特貝格戰役」(Battle of Waterberg)100周年紀念,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長菲喬雷克─措伊爾(Heidemarie Wieczorek-Zeul)走訪納米比亞首都文胡克(Windhoek),首度代表柏林當局道歉,也提及「種族滅絕」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