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4日凌晨1時29分,美國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展開第22次飛往國際太空站的補給任務。不過,太空人們這回迎接的補給品,可不只有新鮮蔬菜水果,還有來自地球的嬌客——128隻短尾烏賊寶寶,以及5000隻俗稱「水熊蟲」的緩步動物。
這群被美國航太總署(NASA)送上太空的小生物可是身負重任,科學家渴望了解「地表最強生物」水熊蟲(water bear)如何在太空中存活,還想知道無重力環境將如何影響短尾烏賊(bobtail squid )與有益微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
Nasa to launch baby squid to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https://t.co/TrM92rLnrM
— BBC News (World) (@BBCWorld) June 3, 2021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獵鷹9號(Falcon 9)火箭將於美國時間6日抵達國際太空站(ISS),本次任務搭載的貨品重達7200磅(約3265公斤),包括蘋果、橙子、小番茄、洋蔥、檸檬等來自地球的「家鄉味」,還包括太陽能板與大量科學研究設備。
事實上,國際太空站本身就是個繞地球運行的實驗室,每天都有數百個實驗在太空站內進行,幫助人類更加了解無重力生活,並應用於地球環境。實驗結果由太空人監控,並向地球上的科學研究人員匯報。
即將在國際太空站展開的實驗,還包括人類口腔微生物的研究、產製抗壓性更強的棉花,以及分析腎結石在太空中形成的方式。
Good news – it is officially launch day!
— NASA's Kennedy Space Center (@NASAKennedy) June 3, 2021
Tune in starting at 1 p.m. ET for LIVE coverage of @SpaceX’s 22nd cargo resupply mission to the @Space_Station. Liftoff is targeted for 1:29 p.m. ET: https://t.co/TXVHZqY3lP pic.twitter.com/Htzleet0pd
魷魚和水熊蟲的秘密
短尾烏賊之所以雀屏中選參與太空任務,主要是因為烏賊的免疫系統與人類非常相似。佛羅里達大學教授佛斯特(Jamie Foster)指出,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都仰賴有益微生物維持消化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健康,「我們不完全了解航太飛行如何影響這種有益的作用。」
除此之外,身長僅0.3毫米的短尾烏賊體內,擁有特殊的發光器官,當一種會發光的細菌在烏賊體內定植後,短尾烏賊就能在夜裡發光,也便於研究人員觀測,烏賊與細菌在太空中的共生關係是否有所變化,從而制定對策,保障太空人執行長期飛行任務的健康。
而屬於「緩步動物門」(Tardigrata)的水熊蟲,體長不超過1公釐,只能透過顯微鏡觀察,卻堪稱地球上生命力最強的生物,以非比尋常的「隱生」(cryptobiosis,在惡劣環境中暫停新陳代謝)功力、能在各式極端環境存活聞名。從喜馬拉雅山到深海海溝,從乾旱沙漠到南極結冰的湖泊,都能見到牠的蹤影,甚至能在真空狀態下正常產卵。
在2019年4月11日,以色列登月探測器「創世紀號」(Beresheet)撞毀於月球表層,而船艙內攜載的數千隻「水熊蟲」也跟著摔落月表。學者認為,水熊蟲很可能倖免於難,或許已成為月球上的首批居民。
【延伸閱讀】與太陽同壽的「水熊蟲」,比人類更早殖民太空!
水熊蟲太空實驗的首席研究員布斯比(Thomas Boothby)表示,水熊蟲有助於人們了解生物如何適應極端壓力,「我們真的想知道緩步動物怎麼在這樣的環境生存與繁殖,而我們是否能學習他們運用的技巧,加以調整後用在保護太空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