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作者已死─林奕含的文學及關懷

2017-12-17 05:30

? 人氣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其實是一部優美、準確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值得我們拋開一切雜音予以肯定。作者也是值得期待的新作家,只可惜這個期待是永遠無法驗證的了。(取自游擊文化臉書)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其實是一部優美、準確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值得我們拋開一切雜音予以肯定。作者也是值得期待的新作家,只可惜這個期待是永遠無法驗證的了。(取自游擊文化臉書)

本月公布《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入選2017年Openbook好書獎,評審詹宏志力排眾議,認為不應為逃避新聞渲染,而錯過禮敬一位出色新作家的機會,「本書其實是一部優美、準確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值得我們拋開一切雜音予以肯定。作者也是值得期待的新作家,只可惜這個期待是永遠無法驗證的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4月27日林奕含逝世當日,網路零星散落讀者、粉絲及友人的遺憾,那時普羅大眾尚未真正認識這位年輕有才氣的女生,隨著後續報導日增,一時之間,街頭巷尾,大書局小書店,竟覓不得一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波閱讀熱潮並未侷限於關懷人文、社會的公領域,也出現在私領域的尋常討論間,人們頻頻傳遞交換訊息:「你(妳)看了沒?」,究竟這本書,在文學上呈現出什麼樣的意義?

敘事角度的跳躍

實踐大學應用中文學系教授馬琇芬,在文學的認知與創作態度上,和林奕含有相似的抉擇,馬琇芬五專時期原就讀化學工程,發現自己對文學的喜好,於是插班就讀中國文學系,碩班時以《金瓶梅》作為研究的題材,馬琇芬表示:「林奕含有一個很特別的創作風格,一般我們不建議學生這樣寫,她會在很短的段落裡密集的作不同敘事者的『跳躍』」

「例如p.188中伊紋與毛毛的對話,『妳沒有笑,妳沉默的像拿錯筆擦不掉的一條線』,這個脈絡當中說話的人是毛毛,同段的倒數第2行,『伊紋答非所問一如往常』,卻是『全知者』[1]在說故事」,短短一段,就有兩種敘事角度,一會兒是毛毛一會兒是全知者,這樣的矛盾充斥在書中各個角落,「她的敘事角度很密集的轉換,如果讀者不在故事情境裡面很容易錯亂。」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取自維基百科)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取自維基百科)

小說創作者通常要費心處置「架構」或「人物」,而林奕含對文字的信手拈來,比較看不出這樣的痕跡,似是一股腦,把心裡想的東西散落傾瀉。林奕含每天書寫8小時,使用敘事角度的跳躍,是否對應到當時創作的心緒狀態,馬琇芬不敢斷言,「我只能說,我常在學生作品中看到這種敘述角度的混亂,我發現這通常不是刻意的選擇,而是不自覺,這個不自覺是說,他有一個很大的驅力,要把心裡面的東西陳述出來。」

如何看待「改變自真人真事」─讀者意識的轉變

林奕含逝世後,各種評論穿梭在「林奕含經驗」與小說內容的虛實之間,馬琇芬則認為,對讀者來說,一個清楚的釐清是必要的:我現在究竟是從作者的角度去看她的小說,還是單純的從小說的角度去鑑賞,這應該是要被分開來的兩種閱讀態度。

《房》的自傳色彩濃厚,勾動人們對號入座的想像,這其實早在人們閱讀《紅樓夢》時就出現,「當時有好些人花好些心思取《紅樓夢》的角色,去比對歷史上的『真正』人物,在文學史上,這叫作『考證派』,這樣的『對號入座』,現在看來,意義不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