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現有核電廠延役救臺灣

2021-06-14 07:10

? 人氣

我們將17日臺電官網上所列出所有歲修電廠的裝置容量加總(包括民營的麥寮電廠3號機),共412.6 萬瓩,扣除即將於6月初停止運轉的核二廠1號機裝置容量(98.5萬瓩),今年盛夏可用的裝置容量將較5月17日增加314萬瓩,但比可能需要的481萬瓩,還少173萬。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必須強調的是,以上的供電情境已大膽假設所有機組都「乖乖」不跳機,也不考慮「金手指」誤觸的線路故障。全民今夏必須共同面對臺灣電力系統備轉容量不足的殘酷現實,只要偶然發生機組故障跳機或人為失誤,幾乎可確定必然導致分區停電。尤有甚者,如果在事件發生瞬間,調度中心處置不當,更會產生全島大停電的災難。依據前述的分析,今夏應該逃脫不了分區停電的陰影;入秋後,可調控機組又要輪流進行歲修,停電陰影勢必繼續糾纏。

錯誤的能源政策,臺灣電力系統陷入泥沼

「展綠、增氣、減煤、非核」是民進黨政府電力政策的八字箴言,但在這個最高指導方針下,現下的電力政策的執行足以支持今後的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嗎?根據經濟部今年5月公佈的《108/109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我國未來(110年~116年)的年用電成長率為2.5%,而年尖峰負載成長率則為2.3%。以109年數據為基準,116年的用電需求為3326億度,尖峰負載為4458萬瓩。圖1所示為報告中呈現之發電設施興建與停止運轉的期程。

圖1.民國108~116年新增與除役機組時程規劃。
圖1.民國108~116年新增與除役機組時程規劃。

如果所有的興建計畫能如期完成,臺灣電力系統的總裝置容量由109年的5,491萬瓩逐年增加至116年的7,871萬瓩,各年逐月的總裝置容量如圖2所示。風力與太陽能光電,將由110年6月的977萬瓩增加至114年的2,884萬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太陽能光電。眾所周知風電與太陽能光電均不可調度,臺灣離岸風電靠的是冬季東北季風,在夏天需用時幾乎完全派不上用場,而晚上太陽能發電設施是不可能供電的。風光發電設施巨幅的成長,需要搭配儲能裝置,電源供需報告中提到,未來4年新增的儲能設施只有59萬瓩。

要維持電網的穩定,依賴的是可調控的發電機組包括燃煤、燃氣、燃油、核能與水力,惟水力發電機組是否能使用,還要看水情。沒有足夠可調控發電容量,將如何因應太陽下山後的負載需求,5月17日的電力不足,就是發生在晚上。

圖2亦顯示109年~116年間可調控機組逐月裝置容量。政府的電力政策是以燃氣取代燃煤與核能,110年~114年間,減少核電387.2萬瓩、燃煤335萬瓩、燃油100萬瓩,燃氣汰舊183.2萬瓩,新增 1,086萬瓩。如圖2所示,110年6月可調度發電機組的總裝置容量為4898 萬瓩,114年7月以前可調度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都低於此量,114年2~5月可調控電力的裝置容量,比今年6月還要少253萬瓩,5月核三廠二號機停止運轉後,還再減少95萬瓩,神奇的是就在該年六月,410萬瓩的燃氣機組商轉,114年7月的總量驟升為4959萬瓩,114年10月與12月,興達3號機與麥寮3號機停止運轉,可調控電力的裝置容量降為4844萬瓩,較110年6月少54萬瓩,115年5月臺中火力新#2與另一不知蓋在何處的250萬燃氣機組商轉後,情況才能改善。上面說的是最理想的狀況,113年要完成三部複循環燃氣機組,共321.3萬瓩,包括興達新#2與大潭#7,與不知蓋在何處的100萬瓩機組。114年上線410萬瓩,包括興達新#3、尚有極大爭議的臺中火力新#1(130萬瓩),與同樣不知道建在何處的150萬瓩機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