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台灣政治人物最大起大落的,應該就是衛福部長陳時中了。每天下午兩點,陳時中都要上電視開記者會。台灣疫情還是「模範生」的時候,陳時中像打嗝一樣的「齁呵」,很多人都說可愛;他聲望特別高時還被推為下屆台北市長候選人最被看好的人選。
然而疫情急轉直下之後,嫌棄他的人就越來越多,把他和蔡英文、蘇貞昌列為防疫三大破口。我們常聽人批評陳時中說 : 「一個牙醫師,哪懂公衛?」說他是號召200位牙醫加入民進黨,任「蔡英文醫界後援會總幹事」,率領醫界舉辦千人造勢晚會,才獲蔡英文重視,才當上衛福部長。
陳時中,牙醫系畢業的「一個牙醫」,好像就矮人一截;批評他的人,包括那些當年聯考多考幾分的醫學系的,不論是小兒科、感染科、急診科、另有公衛碩士背景的「醫師」好像就高人一等,硬要把「牙醫師」比下去。
不同的族群團體形成「階級」的潛規則
不同的族群團體,經常有屬於圈內的所謂「階層」,這些「階層」的形成有時是很制式的,比如在軍隊裡有不同的「軍階」,階級是軍隊服從的圖騰,還說得過去;但有的卻是很無厘頭的。
比如,在一個交響樂團裡,各種不同樂器、聲部的演奏者,好像也形成一種「階級」的潛規則。弦樂演奏者高於管樂演奏者;管樂演奏者高於打擊樂演奏者,這似乎就很莫名其妙的。同樣是弦樂演奏者,彈鋼琴(鋼琴藉由鋼琴弦發聲)的和拉小提琴的好像比較高貴,至於彈吉他的,似乎登不上檯面的。大家都知道,要演奏一個偉大的樂曲,作曲家安排的各種樂器、聲部,都是互相合作成全,沒有階級之分的,這些潛規則是沒有道理的。
在美術創作部分,做雕塑的和畫油畫的,好像比較高級;畫水彩畫的、做版畫的、畫漫畫的似乎次之;至於搞攝影的,畫中國畫的好像又次之。但是在醫院裡形成的所謂階級,醫師高於藥師,護理師,其他都有醫檢師、復健師都屬於附屬搭配的,同樣是醫師,外科醫師優於內科醫師,內外科醫師優於牙醫師,好像也很尋常。雖然現在醫院的分科造成的「階級」有些改變。
大學聯考的分數成為一種「身價」
這種族群階級是怎麼樣形成的呢?台灣社會裡有一種最莫名其妙的「階級分配」,竟然是出自於大學聯考的分數,這個分數成為一種「身價」,變成一種「階級」,甚至影響以後男女交往結婚的參考。
我剛進大學的時候,在校園的海報架上看到「北一女/建中同學會」、「師大附中/中山女中同學會」、「成功/景美同學會」正在招收會員,我看了笑出聲來,怎麼會「封建」到這種程度。同樣進醫學院,醫學系高於牙醫系,牙醫系高於護理系高於公衛系好像也理所當然。一個小伙子在20幾歲的時候就因為一場大學聯考少考了幾分,竟然一輩子社會地位矮人一截,老外看來應該是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