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這裡接待過見證釣魚台衝突的日台武官

2021-07-11 07:10

? 人氣

於是在美國陸軍訓練與準則司令部(United States Army Training and Doctrine Command)的編制下,設置了由步兵、裝甲兵以及裝騎兵官科組成的「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本寧堡同時還是簡稱「美洲學校」(School of America)的西半球安全合作學院(Western Hemispher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專門培訓拉丁美洲的軍人,性質有點類似位於北投復興崗的中華民國政治作戰學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軍對國軍的影響很深,桃園龍岡圓環「衝鋒士兵」雕像,似乎也參考自本寧堡的這座。(許劍虹攝)
美軍對國軍的影響很深,桃園龍岡圓環「衝鋒士兵」雕像,似乎也參考自本寧堡的這座。(許劍虹攝)

當然,美國是自由世界的老大哥,會派人到本寧堡受訓的國家不會只是來自中南美洲而已。包括北約盟國、日本、南韓以及新加坡等,都會定期選派優秀官兵到本寧堡接受培訓。於是在本寧堡裡面,還有一個專門照顧國際學生,簡稱IMSO的國際軍事學生辦公室(International Military Student Office)。伊娃從1984年開始,就與國際軍事學生辦公室合作,照顧國際學生的起居。

到本寧堡的部分受訓國家,此種柔性實力不是俄羅斯或者中共能夠取代的。(許劍虹攝)
到本寧堡的部分受訓國家,此種柔性實力不是俄羅斯或者中共能夠取代的。(許劍虹攝)

根據筆者訪談過的抗戰老兵所言,美國打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就有安排盟邦軍人到美國平民家庭生活的優良傳統。此一傳統的目的,就是為了給這些來自外國的官兵生活上的幫助,讓他們快速融入美式生活環境,瞭解美國的價值觀。而伊娃之所以如此熱衷於照顧國際學生,則與她本身就是德國移民的背景有深厚關係。

伊娃生長在納粹執政下的德國,親身經歷過希特勒狹隘種族主義給國家帶來的傷害,所以戰後她選擇移民美國重新開始。美國的開放、多元與包容,讓她深深愛上了這個新國家,並願意幫助新移民還有外國人快速融入美國的環境。因為她知道,美國是因為移民而偉大,沒有移民就不會有今天的美利堅,唯有打造一個更為多元的美國,才能打造一個有利於新移民快速融入的環境。

陸軍航特部副指揮官郭力升少將當年到訪的簽名。(許劍虹提供)
陸軍航特部副指揮官郭力升少將當年到訪的簽名。(許劍虹提供)

由伊娃接待過的學生來自全世界,包括南韓、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馬爾地夫、德國、瑞士、挪威以及自由中國。根據非官方統計,伊娃女士自1984年迄今已接待超過250位台灣赴美軍售訓練的軍官、士官與留美軍校學生。其中有3位先後晉升中將、8位少將,並有超過20位擔任過駐外武官,與中華民國有極為深厚的淵源。

釣魚台衝突的見證人

此外到哥倫布短期參訪的國軍高階官員,接受過她接待的包含前步兵學校校長劉能寬中將、副總司令王明洵、陸軍高中校長吳達澎少將以及陸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季連城少將等。

最有趣的一點,是伊娃接待過不同國家的軍人,這些國家雖然都是美國的盟友,彼此之間卻未必相處得非常愉快,比如中華民國與日本之間就存在著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