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綠能1.5兆是採購還是投資?

2018-01-03 06:20

? 人氣

此所以我們對外資的所謂投資,期待的是以外銷出口為主力。但偏偏綠能是百分之百內需,只是用來掠奪原有的市場機會─而且是以高價掠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論是風電或太陽能等綠電,其發電成本都高於原有的火電、核電;但這些綠電仍能取代原有供電,原因不在其真有市場競爭力,而是因為政府的保證;政府保證以高價(是目前發電成本的2-3倍)收購其電力,時間長達20年。這個額外的花費如反應在電價的上漲,就是企業生產成本上揚、民眾生活費用增加;如果政府咬牙不讓電價漲,其實那還是納稅人買單。

台灣要對這些外資的綠電商額外增加的「電稅」,根據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陳立誠的計算,以離岸風電而言,合約期限20年,台灣每年要「進貢外國660億元,20年超過1兆3000億元」。

此外,雖然綠能號稱「投資」,但實質上台灣缺乏風電技術與生產,這筆1.5兆所謂的投資中,其實向國外採購的成份恐怕占多數,這其實就是台灣花錢向國外買東西,而非外商帶錢來台投資設廠生產、創造經濟與就業了。而政府力推的「綠色金融」,說國內銀行要給予綠能1兆多的融資,以國內金融界對綠能產業與專案融資的陌生與外行,是否會在金融體系埋下未爆彈,也該再斟酌謹慎點。

因此,這個蔡政府官員口中美妙的外人投資,帶來的恐怕不是壯大台灣的經濟、產業,反而可能是如吸血鬼般攀附在台灣身上,吸足20年的血後方才罷休;同時又有帶來環保與金融災難的風險。

台灣繳納了這1、2兆的「電稅」給外資後,得到的是不穩定的供電;更可笑的是風電供應量大是在台灣不缺電的秋冬,缺電的夏天反而發不出多少電。這筆錢花得值得嗎?蔡政府是不是算盤該再撥一撥?民眾也該知綠電投資恐怕未必如官員所言的如此美好,代價,未來要支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