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漁業-兩岸無煙硝的戰場

2018-01-06 07:00

? 人氣

「政府政策支持、漁業科研支援以及漁業公司的努力經營,是支撐台灣漁業發展的三大支柱,如今國內在漁業科研上已經出現滯後的現象,且政府對漁業的支持也未能與時俱進,漁業淪為農業的附屬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單憑業者的努力已難撐大局,華廈將傾。」(資料照,美聯社)

「政府政策支持、漁業科研支援以及漁業公司的努力經營,是支撐台灣漁業發展的三大支柱,如今國內在漁業科研上已經出現滯後的現象,且政府對漁業的支持也未能與時俱進,漁業淪為農業的附屬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單憑業者的努力已難撐大局,華廈將傾。」(資料照,美聯社)

全球食用水產品供應量增速已超過人口增速,占全人類動物蛋白攝入量約17%,海洋已經成為解決人類未來糧食的希望所在。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資源利用、負責任漁業管理、打擊IUU漁業活動、混獲有效管理等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焦點,更被聯合國列為重要議題;還有世界貿易組織(WTO)針對不當漁業補貼(如政府提供生產性及出口補貼等)的談判也緊鑼密鼓進行,全球漁業保育、管理及利用都將進入新的局面,恐將對現行重要捕撈國家(包括台灣)產生重大改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號稱漁業捕撈大國,目前仍以遠洋漁業為主,2016年產量為58.4萬公噸,產值達377億元台幣,分別佔總漁產量(100.4萬公噸)及總產值(864.5億元新台幣)的58.2%及43.6%。台灣目前是全球鮪魚、魷魚、鰹魚、秋刀魚等的主要捕撈國家,隨著全球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漁獲量減少,以及管理重於開發的國際漁業管理趨勢,加以新興捕撈國家如中國大陸的加入,海洋漁業資源勢將進入重分配時代,除了參考過去捕撈歷史外,政治實力也是重要考量之一。如何改變外界對台灣漁業的不良觀感並透過國際間的合縱連橫,來穩住台灣既有的漁業捕撈配額,將會是台灣漁業主管部門的重大挑戰,以目前執政團隊陣容難以因應。目前台灣不僅遠洋漁業遭遇困境,沿近海漁業易面臨枯竭窘境,漁船休魚數量大幅增加,更讓台灣政府在進行漁業結構調整上抓襟見肘;儘管台灣政府希望透過設置禁漁區、魚苗放流、人工魚礁投放以及栽培漁業,來復育沿岸漁業資源,然而由於長期缺乏整體規劃以及有系統的調查分析,只能跟隨政治風向,無法得到漁村社區及漁民的認同與配合,做好魚類資源養護工作,達到魚類增值的目標,讓我國漁民能安心在自家海域捕魚。台灣漁業的未來需要新的領導與新的作為,不能再在小圈圈裡找人,可嘆蔡政府聽不進去諍言。

20160218-SMG0045-002-漁業-漁船-漁業署網站.jpg
「台灣漁業的未來需要新的領導與新的作為,不能再在小圈圈裡找人」(取自漁業署)

而中國大陸早期係以養殖為主,捕撈為輔,漁業管理較鬆散,致使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遠洋漁業發展起步更晚,且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違規事件多、濫捕、現代化不足及參與國際漁業組織不夠積極等等缺失。這些年中國大陸視遠洋漁業為戰略性產業,也是實施「走出去」、「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力推動。現今中國大陸屬遠洋漁業企業有162家,遠洋漁船近2900艘(含在建漁船)其中5年以內船齡的占遠洋漁船總數52%,遠洋漁業總產量199萬公噸(預計2020年產量達230萬公噸左右)。目前正努力建設完備的遠洋漁業產業體系;特別著重在遠洋漁業與互聯網產業深度結合,促進遠洋漁業從規模擴張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同時加強國際漁業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漁業治理、樹立負責任漁業大國形象,展現成為海洋強國的強大企圖心。未來在鮪魚、鰹魚、魷魚、秋刀魚、竹莢魚等捕撈,都是中國大陸施力的重點,也將成為台灣的強勁競爭對手;尤其中國大陸正積極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漁業合作,也甚有斬獲,已經對台灣遠洋漁業的生存發展形成威脅,台灣政府卻還沉醉在台灣漁業NO.1美夢中!

政府政策支持、漁業科研支援以及漁業公司的努力經營,是支撐台灣漁業發展的三大支柱,如今國內在漁業科研上已經出現滯後的現象,且政府對漁業的支持也未能與時俱進,漁業淪為農業的附屬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單憑業者的努力已難撐大局,華廈將傾。海洋尤其漁業將成為兩岸另一個無煙硝的戰場,而台灣的優勢正在消失,可嘆的是政府官員無人嗅出危機速擬對策,只關心漁業高層人事更迭。這樣下去,台灣漁船主為了避免滅頂,或許出走會是無奈的最終選擇!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